如果对最会读书的学者进行评选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会不约而同地投票给钱锺书。关于他的过目不忘,旁征博引,向来都被人津津乐道。
杨绛在《钱锺书手稿集序》中,帮我们解开这位大师过目不忘的秘诀:“许多人说,钱锺书的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4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学问是靠一点点积累的,就在一天天的认真读书、记笔记中获得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存储与提取机制是负相关的。存入时的记忆越容易,提取时越困难。
那些误认为“记住了”和“学会了”的东西,其实在真正运用时,大脑是无法实现有效提取的。
当年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读书时,面对图书馆不外借的书,只能边读边记,或者回去后默想加强记忆。无意中掌握这种符合现代认知科学的读写方法。
普通人也可以养成用卡片来记忆,积累的好习惯。我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阅读时有意识地积累卡片,效果不错。
卡片的内容,有时是摘抄书中金句,有时是一些好的素材;用自己的语言写成卡片保存下来;还有一些是阅读经典时的感想。在“所见”一栏中是输入,“所思”一栏中是输出,经过100多天的练习,不仅对读过的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写文章也很有帮助。
尤其是过一段时间后,当你对这本书已经想不起内容的时候,那些自己写过的卡片或书评,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了。
和钱锺书同样喜欢记笔记的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不仅写读书卡片,甚至他所创作的的作品,都是由一张张卡片组成的。
卡片式写作是纳博科夫、钱锺书等超一流作家普遍使用的写作秘籍。卡片是比词汇、段落更大,更有意义的一个组块,普通人也可以从积累卡片这种“微习惯”开始,来培养写作习惯。
在这本阳志平所写的《人生模式》中,作者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揭示卡片写作的原理。
书中认为:
1,用卡片来组织阅读心得,能帮助作家更好的记忆;
2,用卡片来写作,能够帮助作者提升创意密度;
3,基于卡片修改文章,能够改善作家的远距联想能力。
第1个,很好理解。
关于帮助作家改善创意密度,是善于运用大脑的表现。大脑喜欢偷懒,同样的心力,3000字的长文和几百字的卡片相比,卡片内容更少,更好完成。这样让大脑更聚焦于卡片,创意密度更大,反而完成得更出色。
纳博科夫曾说:“想象是记忆的一种形式,意象取决于联想的力量,联想则由记忆提供和促动”。好作家应当创作举世无双的阅读体验,而创造性常常取决于远距联想能力。而人的记忆又有限的,不可能永远提供远距离想象能力。
纳博科夫曾经在接受BBC电视台采访时谈到创作方法:“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张接一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拼出一块,那儿去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纳博科夫写作是如此,轮到修改稿件时,他打乱不同卡片的顺序,类似于玩不同的拼图游戏,从而激发远距联想能力,进行更好的创作。
当然,对标这些大师们,处在山脚下仰望的我,还远远不能完全理解他们所为。但是,卡片对积累素材,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是大有裨益的。最基本的一点,当你看到一段触动你的话语,或是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忍不住会有感而发。
举一个简单例子,为什么人们会给正能量的人或事点赞、评论、转发?我举得是认可使然。反之,不认同的观点,我们会忍不住去评论两句,有的人甚至就某件事或某个观点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几千字,这不就是卡片法的活学活用嘛!
总之,提高写作的捷径无非就是多写、多读,多思考,但我觉得,卡片法会让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