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电脑运行不畅请我帮忙,修复电脑的过程,让我有感人脑如电脑,电脑会卡会死机,我们的大脑同样也会,比对电脑,我们该如何对待大脑这个系统呢?
1、大脑是CPU,不是硬盘。我们一般习惯用大脑去记忆、去存储,在印刷术未发明之前,拥有强记忆的人是很占优势的,看过一本书过目不忘,需要时候即可调用,用丰富的知识存储量取胜。但现在,很多信息百度谷歌一搜就有,尤其是事实性知识,无需再刻意记忆存入大脑。李笑来小时候曾被父亲逼着抄写新华字典,我小时候同样被父亲逼着背成语词典,现在看来怕是没这必要了,“哪个不会点哪个,so easy”。如果过多地占用大脑去记忆,特别是当每天工作事项很多时,先不说是否有记漏的,光惦记着这些项都要占用不少带宽吧。倒不如把这些需记忆事项从大脑里剪切出来,粘贴在手机备忘录或是随身本上,然后集中精力去思考解决当下的事。
2、安装软件前先要查杀。如果把我们的头脑,这个思想阵地比作电脑的话,电脑在安装软件前都需要先进行一番查杀,看看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那我们在学习、认同、吸收他人的思想前,是不是也有必要先查杀一下呢。他人的思考是基于他人个体特殊情境下产生的,对我来说是否适用呢?前几天看到彭小六发了篇有关读书的文,大致意思是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我们读书需要速读,要比别人先知道,比别人多知道。在文末看到不少人评价赞成,要学习他的这种读书方法。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读书方法是视读书目标而定,为何而读决定了如何去读,不应该忽视读书目的而强调某种普适读书法。彭小六作为知识贩卖商,他需要多读和早读,利用时间差,把知识再加工转卖给他人。而如果一个人的读书是为了修身,为了探索自我和世界,那速读和多读的效果恐怕不及精读和深读。
3、卸载掉一些非必要程序。有时我们为了方便使用,会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了很多程序软件,有些每天都会用到,有些除了第一次装时用了下就再也没点开过。这些或常用或不用的软件积累过多,就会造成电脑手机卡住,运行不畅。对比我们的大脑,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欲望和目标,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不管能不能实现,先都装进来再说,结果导致本就稀缺的时间和精力被分散,无法聚焦,最后连一个目标都没能很好地实现。因此,很有必要把那些并非真正想要的,并非有利于核心目标达成的欲望和目标做个删减或卸载。往年我在元旦时总是会列出很多目标,结果1月还没过完,我就忘记这些目标是什么了,而今年,我只列了一个目标,结果我时刻都记得那一个目标是什么,因为一个总比多个好记。
4、定期查杀病毒、木马和漏洞。我们总是理所当然、不假思索地认同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等同于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然,很多想法是他人、公众或规训或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我们,逐渐内化到我们的头脑里,然后我们就会轻易地认为它是天然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指责他人,而不喜欢反思自己的原因。古人都知道定期的查杀重要性,说到“每日三省吾身”,“日省”不就是在查杀吗?通过觉察反思,用理性去分析这些想法念头是否适用于当下的自己,是需要继续保存还是删除。病毒、木马或是漏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它们却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着你的系统,直至崩溃。
5、升级硬件和软件系统。新买的、高配置的电脑总是最好用的,但是用过几年后,它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能就会惨遭淘汰。如果以电脑比对,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系统好比是我们的身体,有个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就像一个充满电的玩具车,能量满满;而不健康的身体,消耗更多的则是意志,不健康时总是忧心忡忡,做事时不仅身体不给力,连精神都提不起来。而软件系统就是我们的认知层次,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是认知差异。不同的认知水平就相当于不同高度的平台,有时别人的地板却是你的天花板。《欢乐颂》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一,她们努力的效能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