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岑参

唐代诗人——岑参

作者:兰  云


岑参(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刺史,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岑参的父亲是岑植,生有5个儿子,岑参在家中排行老三。岑参父亲曾任仙州和晋州刺史。在岑参幼年时去世,导致家庭陷入困境,岑参随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依靠长兄生活。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东归受阻,寓居于蜀。大历四年(770年)岁末,卒于成都,享年55岁。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岑参以其笔下奇绝壮丽的边塞风光与慷慨激昂的军旅情怀,独树一帜地开创了“边塞诗”的崭新境界。他的诗作如大漠孤烟般雄浑,似天山白雪般清冽,既记录了盛唐开疆拓土的豪情,也藏着征战之人思乡的柔情,成为后世触摸盛唐边塞风貌最鲜活的文字坐标。

    岑参出生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伯父岑长倩亦官至宰相,家族的荣光与学识熏陶,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根基。但到岑参幼年时,家道中落,父亲岑植早逝,他只得随兄长隐居嵩山,过着“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的生活。这段隐居岁月里,他苦读经史,博览群书,不仅锤炼了文笔,更在山水田园的静谧中,埋下了对“远方”的向往——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日后陪伴他的不是嵩山的松涛,而是西域的风沙。

    二十岁时,岑参怀揣着远大的理想,远赴长安求取功名。然而,盛唐的科举之路早已挤满了寒门士子与世家子弟,他虽有才华,却屡屡碰壁。长安的繁华与自己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这段失意时光,让他写下了“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的感慨,也让他逐渐意识到,常规的仕途或许并非自己的归宿。恰逢此时,唐代边疆战事频繁,朝廷急需文武兼备的人才赴边效力,“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观念在士子间盛行,岑参便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域。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首次出塞,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僚。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越沙漠戈壁,抵达龟兹(今新疆库车),这段旅程彻底颠覆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在此之前,唐代诗人笔下的边塞多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苍茫,或是“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哀怨,而岑参却以惊人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西域独有的奇绝景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写尽了沙漠的辽阔与雄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比喻将苦寒的雪景写得灵动浪漫;“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则记录了火焰山的酷热与行旅的艰辛。在边疆生活,写了许多边疆军旅状况,这些诗句打破了中原文人对边塞的刻板想象,让西域的风沙、雪山、火山第一次以如此鲜活的姿态走进唐诗的殿堂。

在安西的三年,岑参不仅用诗歌描绘边塞风光,更记录了军旅生活的点滴。他曾随军队驰骋于战场,见过“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壮烈;也曾在军营中与将士同饮,写下“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迈;更曾在深夜思念故乡,发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轻叹。他的边塞诗从不只写“宏大”,更藏着“细微”——既有对国家强盛的自豪,也有对征人疾苦的同情;既有对异域风光的惊叹,也有对故土亲友的眷恋。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让他的诗作远超一般的“边塞猎奇”,成为盛唐军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天宝十一载(752年),岑参因高仙芝失势而东归长安,短暂的隐居后,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再次出塞,担任北庭都护府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此次出塞,他的足迹更西,抵达了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也迎来了诗歌创作的巅峰。北庭的生活比安西更为艰苦,冬季“风头如刀面如割”,夏季“赤亭道口行人绝”,但岑参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出了更富激情与力量的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名篇均创作于此时,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更是以其绝妙的想象力与画面感,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在北庭,岑参与封常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封常清治军严明,骁勇善战,岑参对他极为敬佩,写下多首诗作赞美其功绩,如“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将将军出征的威严与军队的气势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也关注着边疆的民生,在《赵将军歌》中,他写下“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既写边疆的严寒,也暗含对将士生活的关切。这段经历,让他的边塞诗不仅有“诗”的浪漫,更有“史”的真实,成为研究唐代边疆历史与军事的重要文献。

安史之乱爆发后,岑参心急如焚,于至德二载(757年)东归长安,投身平叛事业。此后,他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虽有官职,却远离了他魂牵梦萦的边塞。晚年的他,仕途失意,生活困顿,曾写下“宦情随日薄,诗思入秋多”的诗句,流露出内心的落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病逝,享年约五十五岁。

综合所过,岑参的一生,虽未实现“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却以诗歌为笔,为盛唐边塞画下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他的诗作现存约四百首,其中边塞诗占比虽不高,却成就最高。与其他边塞诗人相比,岑参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是边塞的“观察者”,更是边塞的“参与者”——他亲身经历了沙漠行军、雪地戍边,亲眼见过西域的火山、冰川,这种“亲历性”让他的诗歌充满了真实的细节与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西域的“奇”与“险”转化为诗歌的“美”与“壮”,开创了边塞诗“奇崛壮丽”的风格。

后世对岑参的评价极高,杜甫曾赞其“岑参兄弟皆好奇”,准确点出了他诗歌的“奇”;陆游则称“夜读岑嘉州诗集,梦回闻筑受降城”,可见其诗作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在今天,当我们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会想起王维;但当我们读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心中只会浮现出一个名字——岑参。他用一生的漂泊与坚守,为唐诗注入了西域的风沙与豪情,也让自己成为了唐代诗坛上一颗永不褪色的“边塞之星”。

岑参的人生意义,不仅在于他写下了众多名篇,最重要一点,就是在于他拓宽了唐诗的疆域——他让诗歌走出了江南的烟雨、中原的平原,走向了辽阔的西域,让唐诗有了更宏大的格局与更丰富的内涵。在他的笔下,边塞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边塞诗人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有喜有悲的军人。这种对“远方”的探索与对“真实”的坚守,正是岑参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他的诗歌在千年之后,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盛唐的脉搏与温度,所以,才如此得到后世诗人的赞扬!


原创


2025年11月4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