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欢迎来到无双漫谈。今天是我们一起进化的第103天。
Round 1
Fight
上来我想先抛出一个问题:有多少人知道大学招生的标准?
咱们中国人想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个标准应该是多少分啊?”因为咱们有高考制度嘛,想上好学校看分数就可以了,其他全都不用管。
可是如果是考西方的学校,尤其是美国的那些常春藤名校,只靠分数还有用吗?
我调研了一下,美国常春藤盟校2016年的录取率,都在3%-5%中间,咱们中国学生的录取率普遍在0.5%上下徘徊,而且录取率是一年比一年低。
当然啦,因为每年申请这些名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基数变大,比例就会变小嘛。可是还有很多人抱怨啊:有些人分数比我低那么多,就是家里有钱,给学校捐了好几百万就上去了,我就没上去!这不公平!
没错,美国的名校,尤其是私立学校,招生标准就是不“公平公正公开”的,你能怎么样?你也许会说,你看那些资本主义,就是为了钱,都不公正的办教育,那些分数高的孩子都不让上他们学校!腐败!
还真不是人家腐败,是咱们国人太习惯于分数决定一切的制度了。美国的大学招生更像是投资人找创业项目,你光是账面上的分数高还不够,你必须能够给学校带来价值,才能进去。
这些名校的招生老师甚至还说:“你越把这个学校当回事,你能进来的可能性越低;相反,你越不觉得被录取是个什么大事,反倒容易进去。”
这个可不是我瞎编的啊,是有人专门写了本书介绍这个标准的,这本书的作者和一个斯坦福商学院负责招生的老师关系很好,才淘到了这些内部消息,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招生标准。
Round 2
Fight
高等人才(招生比例50%-60%)
这些人首先本科就得是哈佛耶鲁这种名校出身的,大学考试和GMAT这种学术能力考试分数也要比99%的人高,学校里面还得拿各种奖项什么的,证明学校里面你就是佼佼者。到这步就刷掉了很多人,但是还不够。
想被判定为高等人才,你必须还得有名企的工作经历,比如在像高盛、麦肯锡这种超级有名的咨询公司里面工作过两年以上,才算你合格;你还要有权威人士的推荐信,说明你的品格、人缘也好。
名校学历,名人推荐,名企经验,具备这三“名”,才能进入斯坦福商学院。这些被筛选出来的成功进入学校的人,人中龙凤、凤毛麟角这些词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呀。
学习成绩好,人品好,出身好,还有大公司工作经验,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会让学校有安全感,学校选择让你进来至少不会败坏学校的名声。
特长人才(招生比例5%-15%)
这些人的成绩分数可能没有高等人才那么高,但是他们都是在某个领域里面有着“世界级”能力专长的人才。
比如说你是搞体育的,那你就得是奥运冠军级别的;
你是搞科研的,得拿过诺贝尔奖才行;
你是搞音乐的,得上过公告牌排行榜(Billboard)才行;
这些人就是常人所说的“天才”,斯坦福也是看中了这些人能给学校带来这些“天才”,才会准备这些名额。
多样性人才(招生比例25%)
顾名思义,这些人肯定具备着和美国高校主流人才不同的特质。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出身,这能给学校提供“多样性”。所以不管你是中东的穆斯林,欧洲的天主教徒,还是印度的印度教徒,哪怕是中国的无神论者,都属于多样性人才的范围。
这帮人能被选择进来,就是为了给斯坦福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让他们和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来孕育出新的创造。
因为如果都是上述的高等人才和特长人才,大家其实都是想法类似的优秀人才,聚在一起很难有突破性的想法。相反,当他们知道了“原来还有这种文化!”、“还有这么想的一群人啊!”等等情况,就会摩擦出新的思维去看待并解决问题。
创造源自于意外,而多样性就是意外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些多样性人才对于斯坦福来说,一样具有很高的价值。顺带一提,我们中国学子也属于这一波里面。
秘密调料(招生比例剩余部分)
这种被录取的人数量很少,因为它们身上都有着极其不寻常的经历,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极有故事的人”。
比如说这个人可能经历过战争,上过前线,是战场上的幸存者;
或者可能这个人是个单亲妈妈,一边抚养孩子一边做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也许这个人是个网红名人,从一个身无分文睡大街的乞丐,努力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成功者;
要不然就是他上过火星……(这个暂时还没有人做到,括弧笑)
总之呢,这群人可以给学校提供一个“特殊视角”,因为他们的特殊经历是一般人,哪怕是优秀人才都没有经历过的,这些宝贵的经验不比古老的理论差。
补充一下,后三种人才也一样有成绩分数要求,只是没有第一种高等人才的要求那么高而已,你可以不用超过99%的人,但是也要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么一看,这些人得多牛逼……有故事,有特长,还有成绩,这是啥样的人啊。
Round 3
Fight
现在你可能就理解我开始说的那句话了吧,这些人才其实并不会觉得进入你这个学校本身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申请进来,是为了这个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同学,这些资源要比一个名校生的头衔重要太多了。
可能你到斯坦福商学院上一节课,旁边你的同学就是某财富500强公司的高管,后面你的同学就是沙特王子!想想就让人亢奋不已!而斯坦福这个名字,只是给了你们之间一个关系的纽带,一个认识的渠道。
对于学校而言,能给学校带来非常好的名声,出了学校也有能力和意愿回来给学校捐款,这样的人才才是学校愿意录取的。
学校录取你,不是对你之前努力学习的回报,而是对你未来价值的一种投资,你要给学校带来点什么回报的,不然凭什么把这么好的资源给你呢?
像斯坦福这种超级名校,就是要求每个学生进来的时候就能增加学校的名气,而不是让这些学生单纯借着学校的名气去发展自己。这是一门生意,私立学校的商业生意。
就好像任何一个内容平台,都不会平白无故的去捧一个毫无根基和关系的草根,一定是你本身自带流量而且内容优质,要么你是明星,要么你是专家,人家才有可能推荐你,给你更好的位置展示自己,这样双方才能共赢。
斯坦福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平台和商家的关系一样,
你把自己当成一个手艺人拼命地钻研功夫,平台把你当艺术家拼命地捧你的名气,你们之间就会合作的很愉快;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个艺术家,平台却只拿你当个手艺人,你们之间就没什么可能性了。
而斯坦福这个平台,如果把学生当成普通的学生,也就不会录取你了。
Round 4
Fight
说到最后,和我们自己也拉回关系了。我们在中国上学的人,总有一个毛病,就是把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成对自己以前努力学习的回报。
老师和家长天天都在熏陶我们:“上了大学你就可以放松了!”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把分数看的最重要,你分数高就理应得到回报,你努力就应该得到认可,大学就是你努力的终点。可是事实上你努力学习本来就是为了你自己,为什么需要别人来承认你甚至回报你呢?
如果你单纯因为分数高进了学校,你就会觉得名校生的头衔是对你努力的回报,那么你不会对学校有任何感激,也不可能回报他们,学校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呢?还不如一个直接给学校捐钱的人来的实在。
我得重申一下啊,我说的学校指的是斯坦福这种私立大学,不包括公立大学更不包括咱们国内大学,不要一概而论哈。
但是真正的名校,数来数去还是这种私立大学占了大半部分,因为这种录取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质量,就会吸引更多优质的学生来申请入学,从而达成一个正向循环。
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不光是申请大学,还有在生活、工作当中,你有没有给你现在所处的平台带来足够的价值?如果你想要进入一个更大更强的平台,人家有没有录取你的理由?你足够优秀吗?你足够独特吗?如果都不是,那就别抱怨什么不公平,老实在家里搬砖吧。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