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创作的从来不是灵感枯竭,而是背刺作者的平台们。

自从OpenAI开启大语言模型的消费级应用以来,AI写作、制作视频的内容生产流水线一直都挺忙的。但AI创作真的靠谱吗?今天选个话题试试:AI写作能取代真人作者吗?以下是通过ChatGPT改进的内容,原文由智谱AI创作。
AI写作能取代真人作者吗?

AI写作技术发展迅速,涵盖了多种文体,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它可以快速生成内容,并能模仿不同风格和写作技巧。然而,AI写作能否真正取代真人作者,仍然充满争议。以下将从情感表达、价值观传递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真人作者在写作领域的独特优势。

▌一、情感表达

以一部描写失恋的小说为例。真人作者可能会这样表达失恋的情绪:

在那个阴雨绵绵的秋日,冷风卷着湿气刺入骨髓,我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公园长椅上,手中紧握着泛黄的日记本。那一页页字迹早已模糊,仿佛也在为我们的过去哭泣。日记里记录着每一个温暖的瞬间,从初见的悸动到最后道别时的不舍。我翻阅它们,像是在这片黑暗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但却意识到,那些话语再无法填补我心底的空洞,那空洞深邃、冰冷,宛如无尽的深渊。泪水滑落,不是因为文字,而是因为那些过往真实存在,且已无法挽回。

相比之下,AI写作可能会模拟出这样的失恋描述:

在一个秋天的雨天,主人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手中拿着一本日记,日记里记录着从相遇到分手的点滴。主人公翻阅文字,希望从中找到安慰,但心底仍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感。这些文字传达出失恋的情感,是对过去爱情的回忆。

虽然AI写作可以勉强模仿失恋的情绪,但真人作者的笔触更细腻,带有一种不可复制的情感复杂性。真人作者的表达源于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情感波动,这种感受是AI难以企及的。正因如此,真人写作在情感表达的深度和真实性上,远超AI写作的文字模仿。

▌二、价值观传递

文学作品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作者个人价值观的延伸。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通过描绘一个极权主义社会,表达了他对个人自由和真理的深切关注。同样,一篇关于社会公正的深度报道,往往蕴含着记者对于正义和平等的执着。

真人作者在创作时,个人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引发读者的思考。以一部反映环保主题的小说为例,真人作者可能会这样写:

“河流曾是村庄的命脉,而如今它却像一条被毒害的血脉,浑浊不堪。鱼儿在河里挣扎,孩子们不再敢下水玩耍。老人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失望与无奈,‘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的惩罚。’这句话掷地有声,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内心。保护家园,似乎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环境恶化的细致描写,唤起读者对环保的关注,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而AI写作在处理这样的主题时,可能会写成这样: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的河流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解决方案包括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环保意识,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

虽然AI可以提供数据和事实,甚至建议解决方案,但缺乏深刻的价值观思考,无法通过情感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因此,在价值观的传递上,AI写作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三、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感,这种文化内涵是人类创作的灵魂。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深刻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和变迁。真人作者在创作时,会自然融入自身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基因是AI难以复制的。

以一部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说为例,真人作者可能会这样写:

“春节的清晨,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和饭菜香气。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鲜红的春联,孩子们穿着新衣,兴奋地在街头巷尾穿梭,给长辈拜年。这个节日不仅象征着团圆,也凝聚了无数代人对家庭和祖国的情感。”

在这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中国春节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情感,这种描写是AI无法轻易做到的。

而AI写作的描述可能更加简洁直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家庭成员团聚,共同庆祝这一节日,表达对新年的期盼。”

这种简化的描写缺少真人作家对节日文化的情感投入,显得单调而乏味。因此,AI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仍难以达到真人的深度。

▌AI写作的实际应用

尽管AI写作在上述方面不及真人,但它在写作辅助方面依然有显著潜力。例如:

  • 辅助写作:一位历史小说家正在创作古代战争背景的作品时,AI可以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帮助作者了解当时的武器装备、战争战术,甚至提供故事框架。

  • 大数据分析:在新闻报道领域,AI可以快速整理海量信息,生成关于某一事件的多角度分析,减轻记者和编辑的工作负担。

  • 个性化推荐:在数字出版平台,AI可以根据读者的偏好,生成推荐文章或章节,帮助用户找到更符合自己兴趣的作品。

▌结论

AI写作在效率、信息处理和辅助写作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但在情感表达、价值观传递和文化内涵方面,真人作家依然不可替代。未来,AI写作可以在不侵蚀真人作者核心创作领域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作家更高效地创作。AI与真人作者共同进步,或许才是未来写作领域的发展方向。

END

当下,AI生成的内容已经展现出高度的结构化特点,不仅能做到清晰的层次安排,还包含了引用与对比,甚至具备一定的逻辑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创作者还在逐字推敲、苦思灵感,就很难和AI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的稿件竞争。这,可能是创作者所面临的第一道关卡。

更恐怖的还在后面。看吧,如今在知乎、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的搜索结果中,大量的答案已然是由AI整合、梳理而成。这些内容,可能正是基于创作者们过去积累的回复所拼接的建议集合。也就是说,平台正在利用曾经的创作者劳动成果,反过来构建出AI生成的新内容,成为创作者们的“隐形对手”。对于这些依赖内容生存的平台而言,这无异于对其忠实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的“背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