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学,遍布朋友圈知乎微博等社交网络的鸡汤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习,要提升自我,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又好像理所当然的,优秀就是今年读了多少本书,拿了多少个奖,而学习就是上课,读书,泡图书馆的三点一线。为了使自己离所谓的优秀目标再近一点,我总是在焦虑和准备焦虑中度过,好像今天没有在图书馆泡够2个小时,我就一无所获。
今天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它让我知道,哦原来,学习是在聊天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发生的。
学校公布了一批选拔性的实践课程,我们几个室友商量着报了一项经济管理案例研究课程,今天晚上是面试。
我们一行人大概十余个提早等在面试的办公室外,一个矮胖的中年老师过来开了门,坐定后他说,你们都是提前5分钟到的,这一点很好,我们做调查研究就是要和人见面沟通的,这是很好的一个习惯。
陆陆续续人来齐了,胖老师让我们挨个的自我介绍,我们几个室友都是前几个说的,说的大多都是我叫张三我是管理班的我来这想好好锻炼一下自己,坦白说自己都觉得毫无新意。大概是从第5个人开始,他提到自己以前在高中做过调查项目,老师于是抓住这个点继续问出细节,之后的同学也就放开了,有说自己未来想出国留学,参加科研竞赛就是为了为留学做准备,也有人分享自己的暑假经历,发调查问卷,情人节在大街上塞玫瑰花给情侣,气氛渐渐地就轻松了起来,老师也频繁的根据同学的介绍提问细节。
第二个环节,他让我们拿出事先要求准备的一张写着班级名字的介绍纸。没想到这也是考察方式之一,有人用的是裁剪过的四分之一大的A4纸,可见其严谨;有人做成了会议用的立式姓名牌,有人写在了硬质的明信片上,也有人带了胶带准备将名字贴在身上。同样的一张介绍纸,不同的人会用不同材质大小的纸张,不同的制作方式;同样的一件小事,背后能看出一个人的做事方式和性格特点。
第三个环节,我们每个人要去认识身边的2个陌生人,大家基本上分成了两三个群体。这个环节是最能体现每个人性格差异的,害羞的女孩子说自己比较内向,只是简单地陈述了认识了谁谁在几班,也有主动热情的同学几分钟就把另一个人的生活特点问了个清楚,还有的人看似话不多,却默默地记下了一串人名并对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做了一轮分析。
与其说这是一场考查能力的考试,更不如说是一次特殊的性格分析试。胖老师点点那个害羞的女孩子,内向不是坏事,一个团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能完成工作,既需要自来熟的能跑腿的人,也需要严谨沉稳的做文案整理。
也不要急着给自己贴标签,“我就是个内向的人。”,不论内向还是外向,只要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都能滔滔不绝,只是说内向的人可能只在自己的领域里热情,而外向的人可以大胆地闯入其他的领域而不生畏惧。
这场群体面试,打破了我以往对于考试就是刻板,死记硬背的固有认知,我才知道,原来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既是聊天,也是检测,更是一趟别开生面的学习之旅。
只要用心,生活处处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