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由于过度纠结、焦虑等内耗导致的人生停滞,是因为缺乏行动力。提高行动力,是摆脱内耗的关键。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
“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只要提高了行动力,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吗?
这种观点不对。
那么,什么才是关键呢?
别着急,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一、骆驼的故事
曾经有一只骆驼,在沙漠中缓慢行进,它计划穿越沙漠,去寻找绿洲。
突然,它的脚底传来一阵刺痛,糟糕,踩到了一块锋利的石头(别问我沙漠里为什么会有石头)。
非常幸运的是,石头只在它脚上划了一道2厘米长的小口子,估摸着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并不妨碍接下来的行程。
那么你猜,骆驼最后顺利穿越了沙漠没有?
你心里有答案了吗?
让我来揭晓谜底:
最后,骆驼因为失血过多,早早就挂了。
你肯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会失血过多啊?
不是说伤口很小吗?
是的,骆驼原本可以平安走出沙漠,如果它不把那个微小的伤口当做天大的委屈的话。
受伤的骆驼后来遇到了很多动物,它每遇到一只,就声泪俱下地渲染一次它的遭遇,以及扒拉一次它那2厘米长度的伤口。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折腾,小伤口逐渐裂开成了大伤口,最后的结局你已经知道了——失血过多,Game Over了。
是不是感觉很可惜。
原本它能够安全离开沙漠的,对吗?
你觉得你在生活中是不是和骆驼一样呢?
还是,你想说:
为什么要对外倾诉呢,保留自己的情感不就没事了吗?
假设骆驼没有遇到其他动物,或者没有向别人倾诉。
它还是有可能十分在意那个伤口,还是会顾影自怜,最后消耗了所有精力,渴死在半路中。
(当然,这只是假设的其中一种结果)

二、内耗者的困扰
骆驼的故事表明:只改变行为,内耗的根源并不会消除。
比如: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她对待学习非常刻苦,体育课以及课间休息的时间都拿来学习,但总是闷闷不乐,看上去苦大仇深。
结果每次考试,她的成绩排名都徘徊在班级倒数前十。
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内耗者,打败她的,不是深奥的知识,而是错误的认知。
尽管她在行动上表现积极,但低沉的情绪却成了她提升成绩的绊脚石。
没有意识到思维存在错误的人,只会采取盲目的行动。
正如那只骆驼,如果能意识到“放大伤口”是致命的缺陷,它一定会想办法制止自己那样做。
人们常说,要勇于尝试。
但如果,带着本就漏洞百出的思维指导实践,最后的结果大概率不会令人满意。
当消极的反馈过多时,还很可能掉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里。
到这里,机智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
解决内耗的根源在于改变认知。
如果你想戒除自己身上的坏习惯,那么,你首先要意识到,已有的哪些习惯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对不对?
你必须先意识到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才有机会消除它,促成自己的进步。
可是,问题又来了。
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就万事大吉了吗?
非也。
想必,你一定听说过“为什么明白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在网络上曾经非常流行,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
因为你明白的道理,本质上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
比方说,你读书读到了一个非常棒的观点,你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于是,你迫不及待地跟你的闺蜜分享了这个观点,以及你的五百字感想。
你觉得这个观点就是你的财富之一了。
可是,一星期以后,你完全不记得那个超级棒的观点了。
过了几天,你又读到了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做了满满一沓A4纸的手抄笔记,你觉得自己非常努力,学到了很多很多。
结果几个月过去了,你还是原来的你,一点长进也没有。
你百思不得其解:
苍天啊,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你可能觉得很好笑,然后发现:

缺乏正确思维的指导,行动可能失去效力;
缺乏大量实践的内化,正确的道理也始终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很多内耗者之所以长期处于低谷,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尝试努力,而是努力尚未成功。
这就不仅仅涉及认知层面了,由此引出关于内耗本质的讨论。
三、内耗的本质
内耗的症状是相似的,内耗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但归根结底,
内耗是由于思想内部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乃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内耗是因为大脑系统出现了错误。
看到这,你可以提高警惕,但不要因为这句话的表述而感觉很严重。
人的大脑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对大脑进行升级改造。
内耗是一种长期性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所以仅仅知道,或者仅仅尝试几次,都是不够的。
必须想办法彻底改变大脑中出错的某个系统。
你可能已经看出我想说的重点是什么了,没错,
摆脱内耗的关键就在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要将知道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比如思维习惯、情绪习惯、行为习惯。
人们不是常说:观察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所以,不要宣扬自己知道了什么,而要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努力做到呢?
只有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将好的道理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四、摆脱内耗的陷阱
摆脱内耗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内耗之中。
你要能意识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然后逐个去解决。
前边已经说过,每个内耗者的原因都不一样,所以,本文无法给出一个万能公式,让你迅速套用,解决问题。
记得一次理发过程中,我和托尼老师闲聊,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颇深的话,他说:“人生的修行要靠自己。”
同样,你的困惑也需要靠你自己去解除,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了。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与“如何建立自己的一套习惯系统”以及“如何提高自我约束力”这几个话题都息息相关。
所以,这几类的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找资料来学习,这里我就不赘述所谓的方法论了。
我会在文末推荐几本觉得还不错的书,你可以作为参考。
我想强调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从接纳的那一刻开始发生
你的大脑中会经常出现否定自己的声音吗?
我想,那不是真正的你。因为真正的你是不会伤害自己的,对吗?
这个社会习惯了批评,所以你对自己也习惯了过于苛责,但要记住:
“真正的自我救赎,是在看透了自我的缺失之后,依然热爱自己”。
当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时,不要急着自我否定,为什么不试着像哄小孩那样,多多鼓励自己呢?
无论你现在是什么样子,都要学会接纳自己。
只有接纳自己,才有动力去改变自己。
此外,要及时表扬自己,积极的行为需要得到强化。
当你感到了快乐,你才会有动力重复积极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2.注意环境中的诱因
命运的掌控权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建议适当听,因为别人的道理不一定适用你,而最终的后果由你自己承担。
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专注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放弃。
从点滴小事做起,塑造有利于自身的环境。
比如:
学习时,找一个安静的房间,保持桌面整洁有序,关闭手机,切断外界干扰源,能够帮助你有效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用餐后,随手打扫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收获愉悦的心情,改善生活质量。
3.间隔重复,积少成多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
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心急,不能囫囵吞枣。学以致用,积少成多。
一次建立一个习惯,一次学会一个道理,就很棒了。
在此,我想介绍“间隔性重复”的作用,如图。

4.“持续行动、持续思考、持续总结”
一次偶然的面试,老板说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刚出社会不怕没有本事,但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搜集资料的能力,二是整合资料的能力,三是总结反思的能力。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总结各种经验,你就能从中学到很多。”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个观点,就是
“持续地行动,持续地思考,持续地总结”。
为什么我们明白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因为我们明白的道理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所以,怎么能够用别人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还指望完全正确呢?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的答案是:
通过反复实践,把道理变成自己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的道理并不适用于自己,而你也会总结出一套适用自己的方法。
所以,要以自己的经验为本,总结自己的道理,用以指导实践。
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记:
骆驼的故事还是八九年前,在初中的生物课上听老师说的,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就变成了那只骆驼。
曾看到一句话:性格别扭的人,是在受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是一个性格极其别扭的人。
内在的某些东西没有合理地释放出来,自己也不能接受,所以用一种不被世俗认可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别人感到很不理解,甚至觉得你伤害了他们。
存在一种解脱的方法,那便是:
升华你的情感,用一种别人接纳的方式表达你的诉求。
比如,我现在就是在把我的情感分享给你。
还有很多想说的话,但已经写得太多了,留着下次再说。
给你们推荐五本书,如下图所示。

我是切切,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启发,欢迎关注我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