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西弗书店邂逅了这本书,开始以为可能是鸡汤类的书籍,但是一开始阅读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薄薄的一本小书,却体现了作者广泛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虽然有些观念略显过时,而且有些神学的理论,对我来说难以有深刻体会,但是也给我带来非常多的启发。
作者以爱为出发点,确实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是很多人感觉很迷茫的一个课题。虽然大家都在谈论爱,寻找爱,深陷爱之中,或者背离了爱,古今中外的很多作品也充斥着对于爱的描述和解构,但是能得到真正的爱,或者了解爱的真谛的人,却少之又少。
弗洛姆从把爱看作一门艺术展开开来,并从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两方面来说明,特别提到了当今西方社会下的爱的体现形式,在现在看来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我对这个观念不置可否。各种学派也都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作者的这个结论还是有些神学的思想在内,但有些见解我觉得也很受启发。
比如说,人是有理智,有意识的动物。人意识到自己的发展和将来,身不由已,死的必然,这使得孤独成为人无法忍受的监禁。这使我联想到古代的帝王,他们在生前就为自己建造了华丽的陵墓,他们比任何人都害怕死和孤独。从远古的人类开始,人们就崇拜各种的神,他们相信死后有另一个世界,他们同自己的族人联系在一起。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谓的“统一感”,我也开始明白宗教对于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对于人的存在的问题,可能从最早的人就开始不停的问,包括远古的人留在岩石上斑驳的画,古人”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悲壮,亚里士多德有关”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反复论证,从古至今,人必将上下求索。因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属性,也使人有永远的想回归自然的冲动。
孤独感有几种,一种是与生具来的孤独感,婴儿的孤独感,一种是已经发展了自我意识的孤独感。各种形式的纵欲,都是人类对于自身克服孤独感的一种途径。(很难接受这样的观点,脑科学的发展觉得这些越来越不神秘。)(这种孤独感,究竟是人独有的,还是别的动物也有的,怎样证明是人独有的,还是一种意识发展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劳动达成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统一性,纵欲达成的统一性是暂时的,通过与一组人达成的统一是假统一,更可怕的是成为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作者认为,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那么究竟什么是爱,看看作者有没有讲明白。
1.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2. 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是人的天性。(结合怎样发展到爱情,我认为没有讲清楚)对应成熟的爱情,不成熟的爱情有哪些?共生有机体的积极形式,消极形式。爱情是一项”积极的活动“。斯宾诺莎对于积极和消极的情绪解释十分精彩。生命力是创造爱情的能力之一。对于生命持乐观积极开放的态度,克服了自身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需求,并能找到自信和勇气,才能真正去爱。除了生命力,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3. 博爱
4. 自爱
(利已,自爱,自恋,忘我)
5. 神爱
作者对于神爱写了不少内容,从人的性格结构来分析宗教的发展,使我开始对宗教有了一点点兴趣。但是后面的单神和多神我就看的云里雾里。但是后面对于东西方思想逻辑概念的区别,我觉得很受益。
西方遵循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概念,从而产生了现代科学,重视准确和思考,东方遵循 悖论逻辑,重视宽容和体验。
爱情在现在西方社会正在衰亡。由于资本的无孔不入的力量,使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大自然产生了异化。现代人正在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上是一种资本,过着《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人幸福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幸福“却也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命题。在爱情中,人们对于爱情也是结伴思想。
爱的能力取决于本人的成熟程度。经济机器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
总之,作者从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宗教,还有东西方文化对比,我觉得都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但是有关”爱做为心理学的结论“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还要在以后的心理学学习中继续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