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共享空间是个
边际成本很高的项目
共享精神是什么,就是把我没用的东西或者时间拿出来卖钱,
这样看来共享空间是非常符合共享精神的,
前几年是真的火,以WEWOEK为代表的共享办公室风靡全球,
去过一次上海陕西路附近的一个WEWORK,氛围真的是一级棒,
里面大概1/3是老外很有国际范,但也有一个小小的疑惑,
一个人的工位约3000月每月,如果坐在星巴克里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确实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首先有公共区域,里面有茶饮咖啡都是免费的,累了可以在公共区域休息,
这在星巴克喝咖啡得花钱吧,也没什么公共的场域,
而且在这个共享办公室,贴着不少内部活动的信息,
有的是办公室的各个租赁人,自己招募的各种分享活动,也有WEEKWORK自己办的活动通知,
所以如果1、2个人的工作室,租在里面还是非常不错的,真能认识不少有趣的人,
但是从2019年开始,著名的投资人孙正义爆出大雷,
在投资了WEWORE后,被其财务所累,
大家才发现,共享办公室风光的背后,
是现金流的枯竭,基本属于资本的大坑,
共享办公室和共享汽车不一样,
共享汽车的车子都不是自己的,但和共享单车很像,都属于重资产项目,
这种项目的特点就是边际成本非常高,规模越大成本越高,规模效应并不能有效降低成本,
所以自从WEWORK出现问题后,各个后起的共享办公室,都处于资本避之不及的对象,
从表面上看,是租赁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
从深层次探究,还是一个后端变现的问题,
如果只是赚前端这点租赁费,要支付天价的租赁和运营费用,
从目前上海来看,是非常困难的,
但有这么一家公司,做共享空间做的非常有趣;
02
ROM共享空间
是不是蹚出了另一条路
这个奇葩的共享空间叫做KOM,
就是在商场里建一个 5 平米左右密闭的金属房间,
里面有空调、WiFi、电视、桌游和桌椅等等,
通过扫码进门、分时租赁的形式,供人们休息娱乐,
初听觉得不可思议,谁会去商场里消费这样一个空间场景?
但根据「ROM」公司提供的数据,随机抽取的 3 台设备,
在某个月最后一周日均运作时长为 467 分钟,
加上打扫的时间,单台每天要连续运作接近 9 个小时。
用户覆盖 7-28 岁的年轻人,
尤其是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人( ROM 女性用户居多),
ROM 的收费标准为 0.5-0.6 元/分钟,
如果按 5 个人计算,ROM 一小时的场地费用每人仅 6 元钱,
每人一杯外带饮品,总消费额度还是低于人手一杯咖啡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坐一小时,
公司人员称,ROM 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出行目的地,而不仅仅是伴随消费。
ROM 由创始团队自主开发,自带通风净化系统,
新一版的 ROM 已经实现模块化,易拆卸和改变体积,金属材质的折旧年限近十年,
每台设备安装时长不超过 4 小时,配合商场的营销活动更换一次装修最短需要 1 小时,
更换成本约几百元,是 ROM 增加营收的路径之一;
03
ROM共享空间
是否具备后端变现意识
这个项目起点就比普通共享办公室要高,
制造这个金属房间,难度并不低,
首先需要里面各种自带的空调、新风、净化系统,
而且在外部的广告屏和贴纸,都是需要较强的设计功底的,
那我们看下ROM解决了什么难题,
从创始公司的解释,是解决了人多的场所,寻找到一块不被打扰的净土,
这个需求是否是刚需呢,是刚需,
人是分2种的,1种人是人来疯,人越多越起劲,基本不愿意往人少的地方跑,
但还有另1种人,人多的地方待久了,就需要找一个稍微安静的地方,
当然还有闺蜜之间、情侣之间,都会有一定的需求,
但是会不会去这个ROM的空间的,这个尝鲜可以,
但是要培养顾客长期消费,光是满足待一会似乎还有点勉强,
在大商场待一会,一定会首选咖啡馆,现在一般商场都会有咖啡馆,大多的生意也不会爆好,
从性价比来分析,如果同样待1小时的话,在ROM里面花30元,
再加一杯饮料,就比星巴克贵了,所以1个人不会去,
如果2个人以上,或许比咖啡店便宜点,但是体验感觉会比咖啡店好吗,觉得很难,
而且对于ROM运营作者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成本,就是清洁,
如果几个人进去,按国人(当然外国人也一样),用人类吧,
按人类目前的素质,几个人进去完全收拾干净,
能达到接待下一组客户的状态,可能性非常低,
这样如果不打扫即接待,会对下一个消费的用户产生不好的体验,
这样ROM的运营成本就高了去了,一个小时30的成本,
还要安排人来随时清扫,如果多几台在一个区域问题不大,
问题是一个商场能否满足的掉几台的规模,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如果只是租赁费盈利,是很难承受租赁和运营成本的,
如果能开发出点后端项目,ROM共享空间才是可行的,
其实方式还是很简单的,就看ROM的运营团队是一个技术控团队,
还是一个深谱顾客心理的团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