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古代最重要的考试,也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其过程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历经层层考关后,成功摘得头榜的人就被称作状元。
据统计,从隋朝确立科举到清朝灭亡的一千多年中,共诞生了650多位状元。
能够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状元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当然,有真才实学的状元大有人在,自然也有些是“注水”状元。
在唐朝,有一位奇葩状元。他的状元之位,不是靠硬实力考来的,而是凭“硬实力”抢来的。
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科举开始前,文宗皇帝给主考官高锴下了一道敕令:“起今以后,不得更有闻荐,俾由正路,禁绝倖门”。
意思从今天开始,凡是科举考试,一律不准有举荐、行卷之类的走关系的行为,所有人都必须通过考试,公平公正的录用。
皇帝的命令,高锴当然得执行,而且这条敕令也很合他的心意。
高锴为人正直、无私,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当了两届科举的主考官。他取士公正严明,唯才取士。他儿子高涣在这期间连续考了三年,都没有考上进士。因此高锴被当时人所敬重。
考试顺利进行,就在阅卷排定名次的时候,有人来拜访高锴。
来人叫裴思谦,是今年的考生。高锴不想见,这个时候来拜访他,不用想也知道是为了什么,但又不得不见。
因为这裴思谦他得罪不起。
裴思谦穿着禁军紫衣,拿着仇士良的亲笔信,很是嚣张的对高锴说:“仇军容使推荐我来当状元。”
高锴有些进退两难,皇帝的命令在前,不准走关系;这边又是仇士良的亲笔命令,听谁的好?
仇士良是谁?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要是不听他的话,别说官位,小命说不准都没了。
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被宦官梁守谦、王守澄、陈弘志杀害,穆宗继位四年崩逝,敬宗继位不过两年,就被太监刘克明所杀,绛王李悟继位才两天,就被宦官王守澄、仇士良杀死,随后两人拥立文宗继位。
太监们这么嚣张跋扈,皇帝想杀就杀,想立就立,皇帝都没有安全感,大臣们当然更是心惊胆战。
文宗在赐死王守澄后,就和大臣们密谋诛杀宦官头子仇士良。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训、舒元舆、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等人诛杀仇士良不成,反被杀害,因牵连被杀的官员卫兵达一千多,文宗则被软禁,史称“甘露之变”。
在这以后,仇士良就独揽了左神策军中尉、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知内侍省事等众多要职,一时间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裴思谦是仇士良门下的人,对他忠心耿耿。他不学无术,肚子里墨水没有多少,却偏偏有个状元及第的美梦。想要靠考试这个途径来实现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想到了走关系这个歪点子。
高锴左右为难,真要是按照仇士良的安排,点了裴思谦这个胸无点墨的小人做了状元,一来违背了文宗的旨意,科举的公平性就荡然无存了。
二来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公正无私的好名声就全毁了,势必会遭人唾骂,遗臭万年。
要是不这么做,按照仇士良睚眦必报,顺昌逆亡的性格,十有八九有杀身之祸,甚至可能祸及家人。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平时口口声声不惧生死,真正面临死亡时却吓得腿软发抖的不知道有多少。
理所当然的,高锴也怕了,怂了,妥协了。
大笔一挥,开成三年状元——裴思谦。
做了事,就要承担后果。此后,高锴果然被贬到地方做观察使去了,而且,一世清名被毁了个干净。
强抢状元的裴思谦,仍然依仗权势,轻浮于世,喝花酒,上青楼,每天醉生梦死,沉迷奢靡享乐,先后任节度判官、左散骑常侍兼大理寺卿、卫尉卿。
官职算不上多高,名声也称不上响亮,唯一能让人记住的,大概就是强抢状元桂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