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看到某某人快要死了,或者听到某人死了,都会使我们不寒而栗。活着的人几乎没有不畏惧死亡的。
但是,总有人反其道而行。
先秦哲学家中,探讨有关“死亡”的话题最多的人,非庄子莫属。
庄子眼中的“死亡”是什么样子的?
1,不必害怕死亡
庄子来到楚国,看见路边有一副空的骷髅头,形体已经枯槁。
庄子用马鞭敲敲它,然后问:“你是因为贪图生存、违背常理,才变成这样的吗?还是因为国家败亡、惨遭杀戮,才变成这样的?还是因为作恶多端,惭愧自己让父母妻子耻辱而活不下去,才变成这样的?还是因为捱饿受冻的灾难,才变成这样的?还是因为你的年寿到了期限,才变成这样的?”
庄子说完后,就拉过骷髅头当枕头,睡起觉来。
到了半夜,骷髅头进入庄子梦中,为他描述人死后的情况:“人死了,上没有国君,下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要料理的事,自由自在与天地并生共存;就算是南面称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啊!”
——《庄子·至乐》
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庄子提及的人死的五种原因中,只有最后一种“寿终正寝”算是常态。不过,既然是路边枯骨,可想而知是未得善终。由此可见,当时不少人死于非命,也让活着的人更畏惧死亡。
透过与骷髅头的对话,庄子想表达的是死后的快乐与超脱,但与其说他是在肯定死亡胜于生存,不如说他想破除一般人执着于生存的意念。
《庄子·齐物论》说得很清楚:“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迷惑呢?我怎么知道怕死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而不知返乡那样呢?丽姬是艾地边疆官的女儿。晋国国君要迎娶她的时候,她哭得眼泪沾湿了衣襟;等她进了王宫,与晋王同睡在舒适的大床上,同吃着美味的大餐,这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自己当初努力求生呢?”
对于未知之事,谁不觉得惶恐?但是想一想这个世界的种种烦恼,如果真到了不得已要离开的时候,确实应该坦然一些。
在《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有关“生与死”的精彩论述:“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知道其中的头绪!人的出生,是气的聚合;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如果死生是同类的,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所以万物是一体的。人们把欣赏的东西称为神奇,把厌恶的东西称为腐朽;腐朽可以再化为神奇,神奇可以再化为腐朽。所以说:‘整个天下,是一气贯通的。’”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化解对死亡的恐惧,然后在有限的生命中培养觉悟的能力,亦即明白:气的最后根源即是“道”。
2,从容面对死亡
面对别人家的死亡,劝别人我们总是一套一套的,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亲身经历一回。
当面对亲人的死亡,或者自己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庄子的表现如何呢?能否展现言行一致的风范?
妻子过世:鼓盆而歌
庄子一生穷困,自己固然可以大而化之,但是妻子与子女也要跟着受苦。时代环境如此,只能徒呼奈何!终于,大限已届。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来吊丧。这时庄子正蹲在地上,一面敲盆一面唱歌。
惠子自然诧异不解,责怪他说:“你与妻子一起生活,她把孩子抚养长大,现在年老身死,你不哭就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不是这样的。当她刚死的时候,我又怎么会不难过呢?可是我省思之后,察觉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了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房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停止哭泣啊!”——《庄子·至乐》
故事中,惠子其实是代表所有的人提出质疑。而庄子的意思是:生死有如四季运行,是循环不已的,我们何必对四季有任何情绪反应?不仅如此,“死生的变化,就像昼夜的轮替一样”。这似乎是主张生死乃是“相反相生”的。
唯有共同处在一个整体中,才可对生死作这样的理解。就人类经验所及,理性思考大概只能说到此处。
如果还要深入解释,庄子大概就会像儒家的孔子一样,请你去想一想“未知生,焉知死”的道理。
大家可能说,是啊,生老病死,周围的人总免不了有这么一番相送,但是真正到自己自处尤难,自己能面对得了生死吗?
庄子过世:万物殉葬
终于,庄子自己天年已尽。
庄子临终的时候,弟子们想要厚葬他。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殉葬,我陪葬的物品难道不齐备吗?有什么比这样更好的!”
古代葬礼,要准备“棺椁、连璧、珠玑、赍送”,才能算是理想。庄子认为自己一应俱全,没有任何缺乏。
弟子说:“我们担心乌鸦与老鹰会把老师吃掉。”庄子说:“在地上会被乌鸦与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从那边抢过来,送给这边吃掉,真是偏心啊!”
——《庄子·列御寇》
以这种轻松而诙谐的口吻谈论自己身后之事的,恐怕古今中外都十分罕见。更重要的是,庄子这么说不是故作潇洒,而是基于他的道家哲学所推演出的合理结论。
所以,在庄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唯一的整体,是治愈生死的终极良方。
只要觉悟了什么是道,连生死都可以淡然处之,因为那是合乎自然的变化。明白这种变化,才有逍遥之乐可言。
有人会质疑:庄子的思想是太消极吗?
我认为不是,红尘在世,庄子也说,宁可生而曳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的好,庄子也主张乐生,强调的是心不为形驭,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庄子的思想不能简简单单用消极积极来论之,从道的层面看,万物一体,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在人世间而拥有这样一翻逍遥游的心境。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和别人相处时用儒家,和自己相处时用道家。外化儒家,内化道家。也就是外化内不化。
今生只有一次,内心的标准为什么不像庄子一样选择快乐的去生活呢?
人若不珍惜此生,给你再多来生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