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的无知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是一句非常矛盾的话。既然都已经是最聪明的人,为何还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但后来仔细想想,确实是自己错了。最聪明与无知这两个词并不是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句话也可以说为“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无知的人”,也丝毫不影响其中的含义。
知识是无限的,也是禁锢在个体里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用上帝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他最多也只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脱离不出自己的认知范围。无知者们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掌握了整个宇宙里的知识,因为他认识不到更为广阔的存在。而最聪明的人认识到了相比于自己更为高等的存在,而自己所在的地方却如此的狭小,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
于是,无知者会一直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掌握了全天下的知识,并四处宣扬;智者则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世界的广阔,自己的认知只不过是浩瀚银河中的沧海一粟罢了,他们会一直保持着无限的热情来学习、汲取更多的知识。结果也会可想而知,由于智者的这般热情,对于知识孜孜不倦的充满热情的探索,使他们与无知者的差距愈来愈大。无知者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愈来愈自大;而智者则会不断的汲取知识并且完善自己的认知。这使得两者慢慢的拉出了差距。
想想生活当中,是不是有人曾像我们那句古话所说的“半罐水响叮当”似的,认为自己是天才,诚然,不得不说其中的一部分人确实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但他们对于自恋的需求最终会导致他们停滞不前。而有部分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且始终保持了对于知识的热情。即时最初非常愚笨,但最后都会成为一名智者。
在《论语》中,孔子把学习者分为四种层次:生而知之者是最上等的;其次是学而知之者;再者是困而学之者;最后是困而不学者。
其中生而知之者是最上等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像字面意思生来就知道一样,因为没有知识是生来就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与柏拉图的观点是相同的,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思想,通过心灵去感知,而肉体只会成为获取知识的障碍。只有心灵摒弃肉体的欢愉才能发现最好的思想。不同于后三者,对于目前的处境不满而去获取知识,让肉体隔绝了获取真正知识的道路。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向古人问起这一问题,他们会很坚定的告诉你是为了做官,做官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回答的大部分人为了肉体的欢乐而去获取知识,那么等到他们如愿以偿时就不会再继续学习了,这样的人难道不属于无知者吗?
困而学之者同样也是这样,因为对于生活中的困惑而去学习,当解决了困惑之后就会放弃获取知识,这类人相比于学而知之者再次一层。而困而不学者是最值得批评的人,他们有困惑,但不去学习。对此孔子说这类人为最下等的愚民。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之后,认识到世界的广阔与自己的渺小,虚心的去获取知识、汲取知识。当做到以后,即使是再愚笨的人,也可以被称作智者,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而无知者或者说自大者因认不清这一点,看不透世界的广阔,便认为自己掌握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