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去了一所乡村小学讲课,多少还是能感觉到城乡差异。虽说这所乡村小学距离青岛中心城区的五四广场不到三十公里,但还是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意识还是差距蛮大,愈发感觉到我们这些家庭教育从业者任重而道远。以下是一位家长和我的微信聊天内容。
家长:“刘教授,我是某某小学的家长,你那天忙没时间咨询你。我儿子二年级了不想学习作业都写不完校长也知道,喜欢干活一提学习就不说话了。”
我: “多好的孩子!现在爱干活的孩子不多了!”
家长:“就是不愿意学习,作业都写不完不愿意拿笔不愿意动脑!现在就不写了!”
我:“才二年级!不怕老师批评?”
家长:“不怕,基本就我自己,都不管!”
我:“这就是孩子不怕父母的原因!在家不怕父母,在学校就不怕老师。你家孩子是不是老人带大的?”
家长:“在家里怕我,干什么都行就是不学习!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我拿不住他!”
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早年形成的依恋关系。正所谓,关系胜于教育!亲子关系好了,父母教育孩子才来得容易一些。但是,宽严有度很难把握。溺爱会让孩子任性而没有责任感,父母管教起来有麻烦。过于严厉,要么引发青春期的报复性反弹,要么让“听话”的孩子受伤!
如果父母和孩子早年的依恋关系建立得不错,稍微严一些还不至于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有爱打底。如果没有建立依恋关系(交给老人带),严厉往往容易失效。所以,依恋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掣肘。
可有些父母明明养了孩子,有感情基础,却生生地将依恋关系让位给员工关系。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父母就容易犯这个错,他们哪里知道有时候鼓励和欣赏比物质更起作用。
“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我拿不住他”,如果事实如此,那真是父母的悲哀!父母要知道,学习是每天都在进行的事,哪有那么多的奖励来刺激孩子?我不喜欢那些孩子做家务了就给于奖励的做法。倘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那孩子做家务是对家的奉献,不必奖励。就像父母每天挣钱养家,背后是因为爱。

记得有一次打车,的士司机看我手头上拿着我写的《其实你不懂孩子》一书时,问我可不可以卖给他。我说,不行!我报材料用的。司机就说,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我说,可以!他说,为什么我家孩子现在一叫他干点事(尤其是写作业),就问我能奖励什么?我说,那估计你喜欢跟孩子说:“孩子,你要是做了什么,我就奖给你什么。”司机说,还真是这么回事!
如果亲子关系好了,孩子就会努力做个好孩子,因为他在乎父母,不想让父母失望和难过。有意思的是,好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生生被一些父母扭曲成员工关系。员工关系其实都还好,员工干得不好,老板还能解雇他。而养孩子一旦生了,就被套牢了,一辈子也不能解套。如果“重赏”没有用了(确实没有用,孩子大了就会明白,父母的财富终归是自己的),父母的话就听不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