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定义: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它只是数据。
学习态度:以慢为快,我们要花功夫在真问题上。
合理预期:记住当下就有用的,真的去用。其他尽量吸收,不行就回来再查阅。我们不必要全书精读。
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不需要学什么,要对自己学习过程时刻观察,适时矫正。
学习带着目的、问题,求知到求解的过程,带着解决具体问题去学习,不管是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哲学问题。
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怎么做,在不断追问和挖掘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身上发生更多可能。
记住:行动是改变的抵达,践行是最好的理解。
如何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记录—加工信息
不仅记录,停下来思考:
这个知识和我过去哪些经验相关?还听过类似的方法吗?
看到重要的观点或规律,不仅记住结论,还要寻找这个结论或规律的原始出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了解结论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性)
知识总结以提问的方式抛出几个问题,思考怎么做。
精读文章后,做知识卡片,检验自己的吸收程度。
总结属于自己的认知,输出,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具体步骤:
读后48小时内分享你的学习内容
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概念,找一张白纸,感觉自己是真的要讲课了。
假装你在教某人,当你一次次去解释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理解什么?误解了什么?还差什么?有所体悟。
如果遇到问题,就停下来翻书,当你讲不下去的时候,跳回到学习资料上,重新学一遍,一直到能讲顺为止。
简化你的语言:找到核心的概念
脑到:主要概念,主要结论是什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充分吗?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还需要补充哪些证据才能证明这个结论?
工作中如何运用?
手到:在一张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自己的理解,这就是自己思考出来的内容。
活用:读完后一定要有输出,并且由自己的观点。然后去对比别人写的评论,找找区别,进行思想的碰撞,得以成长。
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一周使用该知识点3次,讲给别人听,把金句发到朋友圈,或围绕知识点写一段文字或书评。
定时复盘:重读自己的笔记,结合生活中运用的感悟,写下新的评论。
建立自己的错误认知表:弄明白自己错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方法:
利用笔记将知识用看到听到+感受思考+问题决定的思考脉络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复盘工具。
记笔记分三类:
黑色字体:现场的记录-看到的听到的
黄色字体:我的感受和思考,那些印象深刻的信息带给我的触动
红色字体:我的问题和行动,也就是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和行动。
终生学习:时刻反省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建立自己的知识仓库,不断充实,穿越足够长的时间,就筑起了一堵高墙,击败一切,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具身认知:用行动去影响感受。也就是说你想要感受到什么,就去做能让你有这种感受的行动。
我们的大脑存储有限,我们需要外接一个井井有条的数据库,让我随时可以储存和搜索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样大脑就可以更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