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卡壳
某天在朋友圈里发消息希望大家留言说下我的缺点,很可惜,大家都不缺那点红包,没有人响应,有留言的小伙伴要么说的是我的优点要么说的是别的,我本想通过更多更广的角度来增加对自己的了解,以此看见并修正自己错误的信念。
其实,换个角度,那天响应我真实意愿的人很少,这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所在:我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不利,我的人际关系总是卡壳。
我总是在各个群里不怎么积极发言讨论,像个隐形人,偶尔突然冒出一句求助类的话也常常没人回应,群每天的热闹都是别人的,与我无关。很显然我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有错误,而这结果的背后是错误的信念。
我总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交往都是有目的性的。而这个信念来源于一次真实的经历。
这个信念的来源
04年第一年高考,高考失败了,但我实在不甘心就此投降,想去复读,一中的复读费需要两千元。
家里没钱,于是好友琳陪着我去亲戚家借钱,在所有的亲戚家,我都一遍又一遍的向他们保证我是借的,长大后一定加倍还回去,可所有的人都拒绝了我,没人相信十八岁孩子的承诺,没人在意我脸颊上挂着的两行眼泪,没人在意一个孩子对未来的憧憬,更没人在意我在好友面前呈现的尴尬。
用天昏地暗,天旋地转来形容当时的心情都不为过,除了这些挚爱的亲人我还能求助谁呢?或许我命该就此终结学业,不去上学而去邻村那脏乱差的工厂上班?挣几年钱然后再找个婆家奶个娃子?越想越烦越不甘心越无奈越生气,我的亲戚们怎么就那么冷漠呢?
那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在自己内心深处重新强化了外公常对我说的错误的信念:除了我,还有谁帮你们?确实没有了,亲戚之间都如此的冷漠,更何况其他不相干的人呢?自此我关上了心门,我谁也不爱,我的世界只有我自己。
当我有天又重读路遥的《平凡的人生》的时候,看见以下这段话的时候,泪如雨下:
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见鬼去吧,亲戚!
路遥对人性描述的多么淋漓尽致啊,是多么的贴切人心啊,多么符合我当时内心真实的想法啊。
这个信念的坏处
因为那件事,我一直不能在人际中敞开自己,觉得没有人是真心的喜欢自己,妈妈对我好是因为她“她想老了有人照顾”,没有得到过百分百的爱,所以我对这个世界也无法做到百分百的信任,也就一直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我变成了一只刺猬,你一碰我我就缩起来,你不碰我我就舒展开,我处处散发着这样的能量:我没有钱,还没人帮助我。别人对我好一分,我就觉得欠人家十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说的就是我这种,给予我爱我又不能安心接受,不给我爱,我又在那样眼巴巴的渴求着。
这么不舒服的磁场谁愿意一直停留呢?于是我的生活越来越简单,我越来越宅越来越不想出去进行人际交往。我不需要别人,别人也不需要我,我无法与他人构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既然生而为人,就是个群居动物,谁又能离开了人际交往而活着呢,给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那我为什么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信念呢?
这个信念给我带来的好处
这么影响生活的信念怎么会带来好处?可是不带来好处的话我怎么会去坚持的持有呢?仔细想来,这个信念带给我了如下的好处:
因为这个信念,我可以不主动去和人交流了;
因为这个信念,我自己理直气壮的更封闭自我了;
因为这个信念,我少了很多人情往来的烦心事;
因为这个信念,我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很多话不由己的违心话;
因为这个信念,我可以成为清高冷漠避世的高人了;
列了这么多,看来这错误的信念真正的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所以自己乐在其中,我现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想要改变了。
去臣服去宽恕
那件事之后一直很多年,我每每见到当年那冷淡无比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我的内心就冰到谷底,冷淡就写在脸上,我心底有无数次的冲动想去问问他们为什么对我那么冷漠,为什么就不愿意帮助下当年那个虚弱那个无助的我,这都是为什么?多少年来,我都在心中怨恨着他们,可怨着恨着对自己又有多少好处呢?事实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他们向你道歉又能改变多少呢?我唯一能做也就是去臣服去宽恕。
只有宽恕他们,才能让我放过自己,放下心中所有的成见,谅解他们的行为,毕竟当年两千块对每个农民都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想要什么就先去给予什么,虽然我并没有得到很多关心,但不代表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冷漠,自己想要良好的人际互动就要先去试着给别人这样的互动,想要一个善的种子就先去给予一个善的种子,比如每天花十几分钟来和朋友们互动留言,看所有正能量的分享,写出自己的感想,有触动的文章去转发打赏。
实践起来,生活中试着走出自己的心魔,时刻察觉自己的想法,在人际中慢慢敞开自己,逐渐建立新的良好的积极的信念,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会有人爱自己,这样慢慢的取消原有的错误的信念。
慢慢地,我相信一定可以敲掉人际关系中那厚厚的壳,真心的获得良好的人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