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街”时的人物感觉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穿和服的少女,娇艳动人,但这只是特殊日子特定环境的穿着,而不是常服)
摄影艺术中
有一种拍摄方式名曰“扫街”
(亦称“街拍”)
意思是在街头抓拍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载
元宵节灯熄人散之后
有人持小灯笼在街头搜寻
总有“遗钿坠珥”的小财可发
谓之“扫街”
与摄影“扫街”有异曲同工之妙
碰碰运气
偶然得之
(从排队候餐的列阵中,可以一窥时装的究竟)
每天兜转日本街头
取景框中熙来攘去的男女老少
五行八作纷呈
三教九流俱现
行色匆匆者有之
安静排队者亦在
看得久了拍得多了
不免生出些凿脑的印象
(这女孩的红衣服,是我仅见的亮色,或许她不是日本人)
他们神态安静
惯久于躁动的社会
文明理性的氛围常令眼前一亮
虽然日人也都行色匆匆
但那是生活的节奏
而不是心理的状态
拥挤的车厢可以悄无声息
公共场所罕有喧哗吵闹
更别说路怒和霸座这等变态行为
戾气不生静气便有涵养
每个人都在自律的范围内
行为和共事
所以在镜头里他们是安静的
(日本的女中学生,服装一致,但注意她们的围巾,还是有点“小心思”的)
他们举止文静
大约是国民教育的普及
据说从幼教到大学基本是免费的
所以其公民素质名列前茅
加之传统礼仪的熏染
现代文明的陶冶
红绿灯前人流涌动但井然有序
月台车厢无论坐站竟手不释卷
礼仪之邦绝非浪得虚名
在我们恨之入骨的恶习
如加塞吐痰喧哗不守规矩等等
他们都不成问题
这种文野雅俗的对比
会自感“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聚会等正规场合,女人们还是喜欢穿和服的,庄重典雅,也礼貌如仪)
他们容貌干净
这是一个注重外在形象的社会
男士们修了边幅
女士们化了淡妆
西装革履的来自职场
休闲打扮的在度周末
很少见浓妆艳抹和超酷打扮
多以清爽示人
化妆是为了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坚定自信又礼貌待人
那种趿鞋摇扇坦腹剔牙的膀爷形象
与他们的观念格格不入
(这对恋人的穿着,很有代表性)
他们穿着素净
也许是审美观念上的塑造
日本人崇尚樱花和菊花的素雅
反应到服装色彩的追求上
茶色灰色浅咖淡青比较多见
(和服是例外,那是传统审美)
不以色彩招摇
多在精良用心
很少有大红大绿的眼花缭乱
更不去用五彩纱巾渲染
像淡妆一样
内敛而不张扬
含蓄而又卓有心机
看上去与身份气质很搭
在色彩的隐显与平跳的拿捏上
形成日式服装的风格
(男人们平时的衣着要随意的多,如果不是他们神前恭敬有加,我还真怀疑看错了人)
上述感觉
不过是镜中直观的印象
自忖学识浅陋
没有能力在形而上的层次
去真知灼见
在我是信口开河
在你作清风过耳
权当消遣则个
(日本女孩儿着装1)
(日本的制服是一景,尤其是校服,精心设计,各具风格,还漂亮)
(街头女孩儿着装2)
(这女孩儿看上去很文静)
(秋游的一家人,民族服装出行)
(日本老人们打扮也有自己的特色)
(日本女孩儿着装3)
(日本女孩儿着装4)
(日本女孩儿着装5)
(神宫里的女孩儿,是穿这样的衣服)
(日本女孩儿着装6)
(请看这位女士的大衣,下面的黄色,使着装有了细微而巧妙的变化)
(寺庙里的各色人等,穿着不同,但觉得很得体)
(鱼贯而行的日本美女)
(在街头演唱的艺人,穿着有了极强的时尚性,但不会是奇装异服)
(如果这也算穿戴,也就是艺术罢了)
(日本女孩儿着装7)
(在车厢里看书的女孩儿)
(神职人员的穿着很飘逸)
(日本女孩儿着装8)
(街头卖艺,也要穿戴得体的。是卖艺,不是卖惨)
(日本女孩儿着装9)
(寺庙里看签解的男孩儿,那围巾特好看)
(凭阑下望,和服隐约)
(不识庐山真面目,遥看窗上点点红)
(洋车夫的职业装)
(女店员的职业装)
(拍照的一对年轻人)
(盛装祈福的女孩子)
(日本女孩儿着装10)
(美景中的美人)
(疏影暗香丽人来)
(匆匆)
(日本女孩儿着装11)
(这种坐姿只有日本女人可以做得来,要不与中国大妈也就一般无二了)
(竹下日风)
(日本女孩儿着装13)
(衣服是一种穿戴,也是一种礼仪)
(日本女孩儿着装14)
(亮点在短裙与长靴)
(喂小鹿的女孩儿)
(僧人缁衣)
(日本女孩儿着装15)
(穿结婚礼服的年轻人)
(烤白薯的大婶,也穿着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