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台剧并不多,去年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关于人性的讨论,哥哥犯罪,带给一个家庭舆论上的压力,无法正常生活,带着负罪感大众的指责逃躲......去年获电视金钟奖,很棒的一部短剧(10集)有机会也可以写写。看到豆瓣上一部台剧评分竟比这部还高——《俗女养成记》。
说实话,名字一点都不讨我喜,感觉可能只是个逗大家笑的片子,没太多深意,抱着先看第一集的心态开始的。
女主陈嘉玲40岁,没房没车没老公,妥妥一枚大龄女青年,剧情贯穿两条线,一边讲阿玲目前生活工作恋爱的现状,一边讲小时候阿玲的成长,三代同堂的生活。直到最后两条线归一,才发现编剧别有深意。
小时候的阿玲没有人陪她玩的时候,她就自己找乐子;没人陪她说话的时候,她就自己跟自己对话。她是这麼宝贝她自己,想尽办法让自己开心。
长大的阿玲,工作上,做老板的特助,却发现连陪小三看房子的烂事都要做;爱情中,婚纱、婚房都是婆婆定下,自己不喜欢;面试一份高薪的工作去台北,要远离她深爱的亲人。她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自己,39岁定好的婚事毅然取消,稳定的工作辞掉,要强努力的她难过,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最是让妈妈失望了。
“你觉得没失望,我就没失望”,“你开心,我就开心”
奔回家的阿玲听到了母亲的心里话。
就算现在一无所有,天也不会塌下来。她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但他告诉自己,接下来的每一天,她至少可以不违感受,平凡但诚实,普通但理直气壮的往前走,做一个接受自己的「俗女」——接受平凡普通,坦然做自己,不违心。
忙忙碌碌追逐,多少人奔波在北上广,抗不下去了,总觉得没混出人样,强忍着硬熬,把自己熬干。无论何时何境,家都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成熟从接受自己平凡普通开始。
01
被爱富养的小孩,有面对一切的底气
剧中夸张的轻松搞笑家庭氛围,爱唱歌的阿妈,破锣嗓子也兴致勃勃的参加比赛;戏精阿公认真和阿玲讲:“爸爸总喜欢从外面捡点东西回来,你就是爸爸捡回来的。”;妈妈组织小姐妹穿上大花裙子,配上卡带,院子里一起起舞;阿爸会那个大锅盖当方向盘,“滴滴,滴滴”带阿玲玩火车游戏。
夸张了些,但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从小就给阿玲心中一种笃定,一种无畏,一种底气。到40岁,也不要随意嫁人了事安排自己,她不会害怕。
前几天听了句姐姐讲的婚姻经,“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不能再对的大实话了,阿玲小时候羡慕小伙伴家里富丽堂皇、讲国语,优雅的喝咖啡,在小伙伴家,看到一听到爸妈争吵,就用“一闪一闪亮晶晶”来安慰自己的朋友,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幸福。
我仔细品阿玲家里平凡的琐事,爸爸吐槽阿妈饭菜不好吃,妈妈还会中间迂回。阿妈的大女儿从国外回来,比小孩学习打扮,嫌弃家里吃猪油,让吃橄榄油,让阿妈扔掉一堆东西,阿玲妈妈每次也像上战场一样,把平时不穿的高跟鞋踩上,口红抹上。
大女儿一走,阿妈:“快把你鞋子脱掉累死了,快快快,把猪油拿出来,不然吃饭怎么香。”一唱一和的,婆媳二人跳起“猪油舞”,反倒事事讲究的女儿成了“外人”。
02
普通,并不是贬义词,是生活常态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长大才越发觉原来大家都一样。
陈嘉玲,独自在台北打拼,却无法融入职场,她有自己的骄傲倔强不服输,也有迷茫无奈。
「亲爱的陈嘉玲,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作梦又醒过来;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当听到:“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陈嘉玲彻底明白了,她想要回到台南那个生养她的地方,和她爱的人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