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多态

多态的概述

多态是继封装、继承之后,面向对象的第三大特性。
现实事物经常会体现出多种形态,如学生,学生是人的一种,则一个具体的同学张三既是学生也是人,即出现两种形态。
Java作为面向对象的语言,同样可以描述一个事物的多种形态。如Student类继承了Person类,一个Student的对象便既是Student,又是Person。
Java中多态的代码体现在一个子类对象(实现类对象)既可以给这个子类(实现类对象)引用变量赋值,又可以给这个子类(实现类对象)的超类(或接口)变量赋值。
如Student类可以为Person类的子类。那么一个Student对象既可以赋值给一个Student类型的引用,也可以赋值给一个Person类型的引用。
最终多态体现为超类引用变量可以指向子类对象。
多态的前提是必须有子超类关系或者类实现接口关系,否则无法完成多态。
在使用多态后的超类引用变量调用方法时,会调用子类重写后的方法。

多态的定义与使用

多态的定义格式:就是超类的引用变量指向子类对象。

超类类型  变量名 = new 子类类型();
变量名.方法名();
  • 普通类多态
class Father {
    public Father(){}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public Son(){}
}
//多态的使用
Father f = new Son();
  • 抽象类多态
abstract class Father {
    public abstract void method();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public void method(){
        System.out.println(“重写超类抽象方法!”);
    }
}
//多态的使用
Father f = new Son();
  • 接口的多态
interface Father {
    void method();
}
class Son implements Father {
    public void method(){
        System.out.println(“重写接口方法!”);
    }
}
//多态的使用
Father f = new Son();

\color{red}{注意:}
\color{red}{同一个超类的方法会被不同的子类重写。在调用方法时,调用的为各个子类重写后的方法。}

多态中方法的特点:

  • 域:
    编译的时候,参考超类中有没有这个域,如果有,编译成功,如果没有,编译失败。
    运行的时候,运行的是超类中的域值。

    编译运行全看超类

  • 方法:编译的时候,参考超类中有没有这个方法,如果有,编译成功,如果没有,编译失败。

    编译看超类,运行的是子类的重写方法。

多态中的转型:

\color{red}{Java强制数据类型的语言,参数运算的数据,保证类型的统一性。}

Father f = new Son();

此时运算的两个数据类型不同,一个是超类,一个是子类。
这里出现的是自动类型提升。

  • 自动类型提升:
    将取值小的,自动提升为取值范围大的,称为向上转型
    范围小的看成是子类,范围大的看成是超类。
  • 向上转型:当有子类对象赋值给一个父类引用时,便是向上转型,多态本身就是向上转型的过程。
    使用格式:
父类类型  变量名 = new 子类类型();

如:

Person p = new Student();
  • 向下转型:一个已经向上转型的子类对象可以使用强制类型转换的格式,将父类引用转为子类引用,这个过程是向下转型。如果是直接创建父类对象,是无法向下转型的!
    使用格式:
子类类型 变量名 = (子类类型) 父类类型的变量;

如:

Student stu = (Student) p;  //变量p 实际上指向Student对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