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吗?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自己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直到这个写字的人现身,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进行笔迹比对,才确认,就是他写的。
新中国成立前,发行过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华北财办主任董必武,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
新中国之后,从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的书法字样,一直延用到今天。
还有起初几套钞票上的那些一二五十百元角分,都是同一个人写的,都是魏碑风格的楷书。
到底是谁写的呢,作者长期不被人知晓,因为他既不是大干部,也不是大书法家,是中国人民银行早期的一位普通员工。
姓马,叫马文蔚,马先生是山西太原阳曲县人,1904年生,192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经济学专业。
马文蔚临摹魏碑多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
1949年北京解放,马文蔚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50年的一天,行长南汉宸,把他叫到办公室写字。
马文蔚问写什么,南行长说,就写咱们‘’中国人民银行‘’的名字,和一二三五十百元角分。
马文蔚把这些字一连写了好几遍,然后两个人一起逐字排,排了一套最好看的,那个年代的人比较讲究,比较规距。
南行长没有说干什么,马文蔚也没有问。1955年,马文蔚在刚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上,看到这些字,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是马文蔚是干银行业的,他知道钞票设计的保密性,所以,此后将近30年,他一直没有对外人说,这些字就是自己写的。
1957年,马文蔚被划为右派,被下放,1978年平反,当时已经74岁了。
按退休安置在山西阳曲县城,到了1983年,山西日报有一篇文章,说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是冀朝鼎的手笔。
因为冀朝鼎当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董事长,马老看过以后,他觉得年纪大了,应该对历史负责。
就认真的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一封信,总行领导很惊讶,派了技术专家,来到马老家里,先问他当时用什么纸写的。
马老说是裁成方块的虎皮宣纸写的,虎皮宣纸是熟宣中的一种,因为纸上的花纹类似虎皮,所以叫虎皮宣纸。
熟宣写字它不容易洇墨,边缘是齐整的。这么一说,就对了一半了。
因为他说的跟中国人民银行档案室存的原稿一样。
当时又让马老现场写一遍,马老当时快八十了,颤颤巍巍把当年写过的字重写一遍。
经过笔迹鉴定,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确认是马老无疑。
1984年9月30号,中国人民银行发文确认,马文蔚同志是人民币和中国人民银行门牌的书写者。
并正式发文:‘’马文蔚同志受南汉宸行长的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
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于新版人民币,而且广泛地被各级人民银行用于机构的门牌。
这就是彻底的进行了历史定论。既然定论了就得奖励,当时只写字,也没给钱。
总行给马老发了两千块钱的奖金,陕西分行发了500块钱的困难补助,后来又拨款14000块钱,改善住房条件。
马老的独生子女安排到银行上班。
马文蔚先生1988年去世,终年85岁。
现在我们手上的人民币上面的面额字体,早就被美术字体代替了。
而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还基本是马老的手写体。
为什么说是基本上是呢,因为1987年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的时候,总行想请马老把‘’国‘’和‘’银‘’这两个字,改写成简体,因为原来是繁体。
但是马老当时84岁了,手抖得很厉害,根本写不了。
北京印钞厂,安排专家,根据马老的笔体,仿出了一个‘’玉‘’,又仿出了一个‘’金字‘’旁,替换了原先的繁体字部分。这就居然实现了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