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今天考试,150分的卷子,你考了120分,觉得自己没考好。认真分析,总结出两点,1考试时没有空出时间来检查基础,导致基础分扣了26,2证明题思路尚不明晰,某些证明语句太过简洁,按考试的答题标准来说是要扣分的;3在压轴和倒二题的思路解法上思维还不够开阔。好,总结完了,感觉完成了一件很有质量的事,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希望,一次总结开启了新的一天或者是完美的结束了这一天。然后将之抛到脑后,睡觉第二天开始新的计划或者忙其他的事情去了。你很上进,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秉承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工作总结,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有启发的小事也会进行总结,对某些事情处理的不当,总结;今天没健身,反思总结;今天深夜下班回来没忍住跟同事去吃烧烤,回家立马反思总结;公司同事某些同事三三两两扎堆议论某个领导,你没忍住好奇心凑上去结果也跟着讲了一些坏话,当晚反思总结。你感觉每件事你都认真的处理过了,分析过了。可是,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你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大量的总结充斥着你的工作生活,繁杂又零散。总结过的东西下次依旧再犯,似乎总结也没那么有效了。
原因在哪呢?很多人做一件事,或追求某个东西,没有把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追求这个东西的原因想明白,只是机械地“跟风”,盲目的追求。上面的行为就是把“总结”给机械化了。把总结当做一项任务,一项“很高大上”的任务,因为很多大牛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时候,都会提到“总结”,总结也确实有用,但不是这么用的。
新生大学“张利东”写的多篇文章中,有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可能是因为自认为能吃苦是美德,所以沉迷于枯燥的忍耐和坚持。这对于新习惯的养成反而设置了障碍”。看到这句话时,我迷迷糊糊觉得好像与我有关,但我习惯性的跳过,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而是遇到需要思考的地方就直接跳过。第二次,我把这句话抄了下来,来回地阅读,总算是明白了。这不就是在说我长期以来在坚持上的一个错误观念吗?我的心智力量之差,自己看不清楚问题的本质原因,别人告诉我了,我还差点错过。
把坚持误认为是“枯燥”和“隐忍”,是大多数人对坚持的误解,这是底层观念上的错误。
回到前面的话题,大部分人只是“肤浅”的知道总结很有用,并不知道为什么总结会这么有用,只是总结就一定会有用吗?没有把我为什么要总结,总结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怎么总结才能给我带来我想要的好处?我想要从总结中得到什么样的好处?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明白,就像拿着一把AK47,你知道这个武器很牛X,当你不会用,他就会成为你的负担。
总结了但是没把这件事做到位。一切的学习,包括反思总结,实际上都是没有价值的,践行才是唯一让前面的努力有可能有价值的通道。注意了,是有可能,不是绝对的。你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并践行,达到试错的目的。以此形成一个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中,才有可能产生价值。
当然,大部分人在实施前,自然不会知道我要实施的东西的真正用处,你也无需纠结于一定要搞明白再动手做。我强调的是知道这东西有用,去实践他,并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它。让它为你服务,而不是让他成为你的负担。
这套方法论,看起来很简单。不就是书本上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吗?是的,但是这是我不断挣扎才真正理解的道理,看到的并不算你的,你也不一定明白。很多人都是处在我觉着这道理很简单,我觉得我明白但实际上他并不明白的恶性循环中。如果你真的明白,你为什么不去按照这个道理做呢?你没按照这个道理做,那说明你内心并不认同,你并没有理解。
说了这么多,跟文章的标题“把工作和学习数据化,具体化”好像没什么联系。这个标题其实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这是实践和试错的过程。数据化就是要有基本原则,核心的方法论,具体化则是不断提醒我要实践,具体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
另外,在个人生活方面,我觉得我要适当的与工作生活隔开,否则,让自己的生活完全的数据化,那就有些可怕了。更坏的影响是我可能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压垮自己。
还有一点要说的,一个流传的越久越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觉得你实施了但没什么用,不要轻易怀疑这个道理本身,可能是你的实施方式或实施过程中少了一些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