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暗的影厅,热气好像散去了一些,中央空调的作用有限,却还是能在这大空间里,发挥一定作用。我渐渐适应了弱光,看着大厅观影区那二三十级的台阶上,排布着红色的座椅,顿时有了疑问:我该坐那儿?
好在今天这个人流量不太多的时间段,来此观影的人应该不多,正如入场时所见的屈指可数,我便放下心来,打算随便找一处位置坐下即可。我算是相对早进入的人,我一眼就看中了正中央且靠前的位置,这应该就是黄金观影区吧。
我的选择没有错,后来者不多,而大多数都围在我身边坐,也是想在尽量好的位置观影。我顿时想起刚刚买票时,服务员还让我选位置,我忘了是随便点了几下,还是根本没选,因为反正人少有大量空位。
头顶上有一盏微弱的灯光,这是封闭的室内能见到的唯一的光源,身处屋内,我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以为是靠自己的眼睛看清了周围的事物。直到抬头看到灯。它应该很亮,能将偌大的黑暗空间都照亮,它也很暗,再亮的光,也延伸不了这么大的空间深处。
我还没来得及抱怨,时间到了,为什么电影还不开始,屏幕突然闪烁出一副画面,周围的立体声音响也发出震动的声音。很多人大概都被吓一跳,纷纷要责怪电影开始得不合时宜。
不过音响里传来的巨大声响,很快就把每个人都心都揪住了,我也是如此。还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次电影,音响效果极佳,剧情演绎出的效果也翻倍,场景里的爆炸声,都会让人更投入去观影,好像自己也成了剧中人,和幕布里的人物,一起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里的音响同样如此,配合着屏幕里的画面,那音效和音乐,都如同一次次重击,砸在人心头。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好像没有人对此有太多反感,谁都是眼巴巴看着屏幕里,那些特效镜头出现,上面全是影视公司的名字。这是电影开始前,都会出现的。
然而出现几个影视公司的logo过后,却又是几个电影广告。这应该是每次看电影都会碰到的吧,对于观影区这些潜在顾客,给大家推荐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上映的电影,总会有人会来看的。我对那些电影都不是太感冒,不过,不得不说所有电影的预告片都很精彩,就如同广告,都会尽可能展示其“卖点”,反正看着很精彩,哪怕没能勾起我的兴趣,我权当是看热闹就好。
大概过去了五分钟,几部电影宣传片看完了,画面逐渐安静,眼前是一片黑幕,渐渐出现影像,接着是缓缓进入的背景音乐,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长安的荔枝》,看过小说,也曾脑补过情节,想过很多读者都考虑过的问题:如果拍成影视作品,会是什么样呢?想不到没过多久,这想法居然成为现实了。这也是我支持的原因。
上次看电影,还是三年前,凑巧看的是马伯庸小说改编的《古董局中局》,和这次是同一作者。当时觉得片子不错,尤其是音响效果特别提神,让很多日常根本就不可能接触到的情形,有了身临其境的接触感。
盛唐长安的街道,各色的人穿着当时的服饰,行走在当时那个国际大都市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的街巷,贩夫走卒们在阳光明媚里,开始一天的营生。镜头就这么带着观众晃悠着,最终定格在两个穿着官服的人身上,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电影两个小时,我全身心投入到剧情里,没有和往常那样看手机,或者做别的事情,故事就这么在我眼前展开。对我而言,这是个熟悉的故事,我只是想看看,荧幕里和我脑子里的故事,是否能重合。也想知道,原著七八万字的小说,如何在两小时里呈现出来。
故事似乎在按照我脑子里的情节推进,几乎没有偏差。其实这样的编排,尊重了原著,也能让这本书读者更多认同。但故事里的人物,偶尔加入其中的一些桥段和细节,是让现代职场里的人,能深刻体会到的道理和规则,什么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也从那些啼笑皆非的官场人员的众生相里,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和丑陋。
最后是主角历尽艰辛完成任务,得到封赏,却冒着得罪权贵甚至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努力谏言,可那是个趋炎附势的官员,组成的一个病入膏肓的朝代,任谁也拯救不了,只能最终灭亡。
故事最终和小说一样,在主角看透世态人心后结束。字幕出现的时候,我也从剧情中抽离了,我再想,我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也许很多,也许没有,我想,出去透透气,也许能想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