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或许有些事曾让你坐立难安,焦虑烦扰,总觉得好像自己做的不够好,希望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以迎合他人的需求,但是结果是你既乱了自己的分寸,也无法取得任何人的认同。首先,你对自己就不真诚,又如何能获得别人的坦诚相待?但是如果能够先对自己保持真诚,以此为底线去对待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虽然未必能事事满意,但是最起码可以让自己满意。
或许有些人曾经彼此信任相互依靠,但是当你们之间出现距离时,那层薄纸般的信任会瞬间消散,就算你认为自己问心无愧,但是也未必不会让人心怀疑虑。因为那所谓的“背锅”已经让信任不复存在。你怪不得任何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理解,只能感叹时光易逝永不会,往事只能回味。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没有感情,只需要给钱就能解决,但是一旦感情出了问题,可能钱也可以解决。没关系,放开心,照着自己的节奏去生活去,照着既定的轨迹去行进,在你自己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在此期间你遇到的必然是你的同路人,来时好好珍惜,路口到了,彼此珍重。
02
关于“信任”,未来或许可以交给“区块链技术”,或许那时就可以减少一种得不到回报的情感付出。区块链的核心应该就是提升安全信任指数。作为一个技术小白,技术语言就好比无字天书,完全没有概念。区块链技术可大可小,大到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商业体系,小到可以让少数人先富起来。
2018年一开年,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区块链,从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可以看出区块链的热度完全不亚于互联网,于是有人号称2018年是区块链的元年。不知道这个口号是怎么来的,总的来说,几乎想挣钱的做技术的都绕不开区块链这个话题。与区块链如影随形的另一个词就是比特币,即所谓的虚拟货币,经历了大幅的涨跌,但是依然受到热捧的一个投资方式。
从目前情况来看,目前币圈主要分两种模式,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国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这是一门生意,通过营销就能挣钱,有一些自称“资深”的大佬其实只是第三代的关注者,这些大佬纷纷为“区块链”站台,媒体公关市场起到渲染作用,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三点钟的癫狂”,在中国的这个模式之下,更具有马太效应(百分之八十的代币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而另一种模式简单说就外国模式,那些歪果仁可能稍微比较纯粹,注重技术的迭代以及社区的建设,从比特币(区块链1.0)到以太坊(区块链2.0),几乎都是这些极客们在维护,梦想着要去中心化。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的性能都是有限的,无法支撑更大规模的场景应用并且无法再短时期内得到解决,所以后来者想要居上就必须在性能上的突破。
从这些现象回到区块链本身,应该说区块链大体就两种类型,即公链和DAPP(应用);三个层次:1)区块链3.0的公链,含技术、性能,稳定的数字货币;2)去中心化的商业设置建设来保持生态的良好运营; 3)去中心化的应用
有人说区块链必将颠覆整个现有的互联网格局,也有人说区块链将与互联网融合,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叠加,还有人说区块链现在火的不是时候,所以会经历泡沫破灭之后的重生与崛起,当然这些观点都有待验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区块链的未来会有无限可能。
提到区块链,还有一个无法跳过的话题就是token economy(通证经济)。可以说通证经济是区块链的理论依据,目的是建一套好的体系。
首先,通证经济的概念先于区块链的发展。所谓通证(token,即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这个词(被不恰当地当做代币在使用),其实在生活中已经有应用了,如我们登录的任何一个封闭系统时所用的用户名、密码就是通证的一种。区块链经济的奥秘就在于使用了通证(token)
再具体说就是,每一个发币的区块链项目,都是试图以其所发行的币(通证)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工具,促进生态圈内各个角色的协作。你的贡献越大,得到的币越多。大家协作的越好,币价就越高。因此每一个发币的区块链项目都在试图设计一个通证经济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就是要用经济激励的手段,让你整个生态圈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色尽可能行善事,不作恶。重要的不是区块链,而是通证系统,是你建立的制度体系。
所以作为区块链生态的建设者,除了要有核心的技术突破,同时还有建设足够丰富的社区,去引导和完善更为向善的通证系统。
03
生而为人总是有各自不可描述的缺陷,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世上总有人可以与我们互补,与其妄想成为完美,不如找到那些可以与我们互补的人,从而让我们各自发会着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如果有的缺陷可以用技术来补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