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诗解6权变迟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孙过庭《书谱》诗解6权变迟速

题文诗: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五十知命,七十从心,童心常在.

达夷险情,体权变道,谋而后动,动不失宜,

至宜至适,至适至情,适时而言,言中情理.

至情至常,至常易知,易知真知,真知自知,

自知童真,童心不变,真字常变,常能应变,

至变不变,至常不常.右军之书,末年多妙,

思虑通审,志气和平,真情所至,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至远至神.察之尚精,拟之贵似,

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

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

末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

夫劲速者,超逸之机;夫迟留者,赏会情致.

迟速适当,行臻会美;专溺于迟,终爽绝妙;

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

情致难生.心闲手敏,迟速兼通,所通一情.

情真意致,不求而至.心烦意乱,求之不得.

正文: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解释:初学书法,总会觉得不如别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感到很满意,觉得超过别人,到书法成熟的时候,就会心手相通,达到运用自如,随心所欲的时候,人和书法都进入老成(另根据上文平正、险绝,解释为:在平正阶段是未及,在险绝时会有过之的感觉,是险过了头,险绝否定了平正,而平正又否定险绝。后一平正不是追平正,也不是没有险绝,是将平正和险绝结合起来了,也就达到通会的程度。是从全篇的协调安稳而言。正象王羲之的书法一样,看似平常而字字不同。)孔子说:“到了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老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只有到了老年才能把平正和险绝的关系处理好,才能体会出所以要变化的道理(也就是说,不仅明白,怎样才能写好,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这也和做其它事情一样,筹划好了再做,做起来就不会失误。这也和说话一样,把握时机,根据对象,掌握分寸,说出的话就有分景,能切中要害,就再理。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解释: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多出现精品,这自然与人到了老年考虑事情周密细致,心气平和,不激不燥有关。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的神采和规则法度的影响必然高远。而王献之以后的书家,无不竭力追赶前贤,企图自成一体,其结果不仅是所花的气力和所取得的效果不相称,而且在书法的神彩、情趣上与王羲之相隔离。

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解释:有的人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好,有的人却总是悬耀自己的作品。悬耀者等于自己给自己划定了界域,没有发展的余地。自己看不起自己作品的,虽然兴趣会受到限制,但终究会通往成功之路。事情就是这样的!世上会有学而不成的事,没有不学而能成的。考查一下眼前的事,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蘖),外曜峰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搪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

解释:然而书法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人的性格、情趣(还有气质、学养、见识等)各异字也会写得不一样。有的作品中用笔有方有圆,有机结合,刚柔相济;有的行笔快慢、用笔的力度、用笔的深度不同而使字呈现不同特征。有的恬静闲静、平淡自然,雍容华美,这类作品不露锋芒,但并不乏力,是内含筋骨;有的用折笔、挫笔,笔画象枝叉横生(分槎、分蘖),锋芒外露。(在临帖时,观察要细致周密,临摹要以形象相似为好。如果临摹做不到相似,观察又粗枝大叶,布白结体不讲究,形态不合法度,这就象跳突的泉水,不可能把人的美貌照出来。这也象坐井观天的人所说的那样,是片面的一孔之见(即针对自矜者而言)。这种人口出狂言,企图贬低羲、献,诬蔑钟、张,岂能掩盖当今人的眼目,杜绝后人的批评呢!?学习书法的人对此要特别谨慎。


至有末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论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解释:至于有的人不明白行笔徐缓的道理,片面追求用笔的力度和行笔的速度。还有的人运笔慢,反而一味效法行笔迟重。劲速的笔势是表现高超飘逸的关键;迟重的笔势要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反快为慢或反慢为快,快慢得当,才能达到众妙聚合的境地。一味追求迟重,就会失去高超飘逸的妙趣。要是能快而不快,才叫淹留;本来就写得慢,而又片面追求慢,这那里能得到赏心会意的境地呢?如果不是心中娴熟,运笔敏捷,是难以做到迟速配合得适宜的。

原书分页分解:

【48】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


【48】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


【49】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


【50】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


【51】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磋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


【52】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


【53】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


【54】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


【55】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