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体验将会促使一个人永远向上,一个人的成功经历越多,它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孩子,在孩子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
有人问:“今天的孩子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六个长辈围着孩子转,他们还能缺什么?他们究竟在渴望什么?”

我很负责的告诉各位家长朋友:孩子们缺少的是成就感,渴望的也是成就感。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现象,总是拿着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你瞧人家的孩子多好多棒啊!”“你怎么就不能向×××一样呢?”很对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我有一个学生曾经很委屈的对我说,我从来没当过班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捞个小组长当,乐得都快傻了。回家他跟他妈妈说当上小队长了,他妈妈不但没有夸他,反而把嘴一撇说:“小组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了,我小时候当的是大队长。孩子说:他妈妈根本不知道他能当小组长得有多不容易呀,他跟老师说了好多好话,做了很多保证,自己还做了好多努力,他才当了上了这个这个小组长。而且如果以后表现不好了,随时会被撤下去。孩子说,他本来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没想到妈妈还是瞧不上他。
这种现象不光是家庭教育中有,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存在着这种不良的倾向。
很多人都说世界上属中国的学生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老师们对学生的满意度最差。
有位老师带着学生到国外做交流访问。课余时间,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一块儿在操场上踢球,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中国的老师不满意,说:“那个球怎么没进?”美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一个,美国老师不断地说:“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进一个球的外国孩子有成就感,进九个球的中国孩子有失败感。这就是我们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不为孩子得到而欢呼,只为失去了遗憾。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父母、老师,而是观众——能为他们鼓掌喝彩的热心观众。
父母、老师都在挑孩子的毛病,孩子们能有兴趣读书吗?他们怎么能唤醒内驱力、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学习呢?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条鱼放在有很多小鱼的鱼缸里,让他随时可以吃到小鱼。
过了一段时间, 再用一片玻璃把它和小鱼隔开,他饥饿时再去吞食小鱼,却遭到了玻璃无情的阻挡,在内部饥饿和外部小鱼双重刺激的强烈驱使下,他一次次徒劳的发起攻势,但地遭失败后,它吞噬小鱼的希望和信心逐步下降,最终完全丧失捕捉小鱼的行为。这时,试验者抽掉玻璃,但这条鱼却不再捕食小鱼,竟然活活的饿死了。
心理学家把这种屡遭挫折后形成的放弃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反复的失败,可以使人产生无助感。

如果孩子们经常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为了使自尊心免遭进一步伤害,就会放弃上进的努力,或者产生退缩行为,自我封闭,以逃避失败的体验。
或者为了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就以调皮捣蛋、欺负同学、反抗父母老师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或引起老师父母及同学们的关注。
因此对于那些处境不利的孩子,我们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记得有一名成绩很差的学生,在我提问时,他总是和其他学生一起把手高高举起,还当真让他回答时,他却经常卡壳儿,我每次都要帮助他寻找合适的理由,让他体面地坐下。这样几次之后,我和他有了一次私下的谈话。
“怎么啦?你究竟是会还是不会?” 学生低下了头,说:“老师,我不会。但我成绩不好,同学们都取笑我,我如果不举手,他们更笑话我了。”
我沉思片刻说:“我们这样约定,你没有把握时就举左手,你有把握时就去右手,你看好不好?”学生感激的点了点头。
几天之后,我惊喜的发现,他举起了右手 ,就点名让他回答,他竟然回答的非常流利、正确。同学们感到惊讶的同时,投向他的目光里充满了赞许。我抓住时机,表扬了他的勤于动脑。以后的日子里,那只充满自信的右手频繁的在课堂上举起。
获得成功是每一名孩子的权利,帮助孩子成功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老师应尽的义务。天下的父母们、老师们,请让你的孩子,你的学生拥有成功的体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