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关注后私信即可获得内测资格

老板说我的方案“味儿不对”,我悟了


上周交方案,老板的评语就几个字,有点东西,但味儿不对。


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股味儿,我很熟。


它不是汗味,不是香水味,也不是办公室里那股若有若无的外卖味。它是一种更玄学,更高级,也更致命的味道。一种混杂着过度礼貌,绝对正确和彻底空洞的气息。


我管它叫,AI味。


自从学会和AI共事,我的效率确实高了。市场分析,竞品调研,用户画像,这些过去需要熬几个大夜才能啃完的硬骨头,现在一顿午饭的工夫就能生成一份看起来很像样的初稿。我一度以为自己掌握了未来工作的密码,直到老板那句评语,像一盆冷水,把我从数字乌托邦里浇醒。


我把那份方案又读了一遍,这次是捏着鼻子读的。


果然,味儿很冲。


通篇都是“此外”,“综上所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词就像西装上的垫肩,强行撑起一副专业的样子,实际上底下空空如也。每个段落都像在做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心思想明确,论点论据齐全,甚至还帮你划好了重点。它无懈可击,也因此毫无魅力。


句式也透着一股诡异的严谨。每个句子都主谓宾齐全,像用游标卡尺量过一样标准。长句子层层嵌套,逻辑滴水不漏,读起来却像在啃一块风干的压缩饼干,费劲,且无趣。人类说话是有呼吸的,有停顿,有跳跃,有说了一半又咽回去的犹豫,有灵光一闪的胡言乱语。这些鲜活的毛刺,都被AI磨平了。


最让我不适的,是它模拟出来的情感。当我需要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时,它会给我“令人振奋”,“激动人心”,“深受鼓舞”。这些词汇无比正确,也无比苍白。像一个没有面部肌肉的人在努力学习微笑,动作到位了,但眼神是空的。它能模仿情绪的语法,却无法复刻情绪的体温。


这股味儿,正在悄悄渗透我们的工作。它让我们产出的内容越来越像,失去了个性和棱角。我们变得高效,也变得无聊。我们以为自己在驾驭AI,实际上却在被AI的语言习惯同化。我们交上去的,是一份份闻起来都差不多的,没有灵魂的数据集合体。


就在我准备手敲一万字,用原始的、充满错别字和语病的文字来证明我的“人味儿”时,我找到了Loomi。


它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市面上多数AI工具,都在强调自己多会“写”,多会“创作”。它们的逻辑是,你给个指令,我给你一篇成品。Loomi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压根不想帮你写。


它的核心理念是帮你“想”。


我试着把我为了写方案看过的几十篇行业报告,访谈和网页都扔给它。它没有立刻生成一篇报告。它在后台默默地看,像一个真正的助理,不打扰你,只是在消化。过了一会儿,它吐出来的不是文章,而是摘要,是信息卡片,是知识图谱。它把那些庞杂的信息嚼碎了,掰开了,摊在我面前。


这是第一步,它帮你完成了体力活,把知识从“阅读”变成了“吸收”。


真正让我觉得惊艳的,是它一个叫“Connect the dots”的功能。这个翻译过来叫“连接点滴”的功能,做的事情也确实如此。它把我所有看过的,被它消化过的材料,全部放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然后,它开始自动寻找这些孤立知识点之间的潜在联系。


比如,它会把A报告里提到的用户增长瓶颈,和B访谈里一位专家抱怨的技术壁垒,以及C网页上一篇不起眼的技术博客,三者并列到一起,然后提示我,这三件事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这个过程,就像在我脑子里进行了一场风暴。那些我读过但没记住,记住但没串联起来的知识碎片,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自动聚合,碰撞,然后“叮”的一声,生成了一个我从未想过的新角度。


那一刻我明白了。Loomi产出的,不是一份AI味的成品。它提供的是一堆高度定制化的,经过预处理的,闪烁着新可能性的“思考原料”。它把最耗时耗力的信息处理和关联工作做了,然后把最有创造性的那一步,那个“啊哈”的瞬间,留给了我。


最后,我用这些原料,加上我自己的逻辑和语言,重新写了那份方案。


这次,老板回了邮件,只有两个字,通过。


我依然在用AI,但我不再被那股味儿绑架。我开始享受这种新的工作流,让AI去做它擅长的信息处理,把我自己解放出来,去做人类唯一无法被替代的事情,思考,判断,然后用我自己的,带着体温和呼吸的语言,去表达。


我想,这才是未来我们和AI相处的正确方式。我们要做会用AI的主人,而不是被AI驯化的工具人。


这只是我使用Loomi的初体验,它还有很多功能我正在摸索。比如它如何帮你整理会议纪要,如何把视频内容也变成可供连接的知识点。这些,我们下期再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