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而上学》A卷第三至第九章中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相”(理念)进行了批判论证,在《希腊哲学史》第三卷(汪子蒿等著)中有相关的解读,划分为九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论证
柏拉图的“相”概念是表示某种事物的本质,它无条件地存在,独立于事物,又决定着事物的原因、根据和本原,也就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根据的实在。柏拉图认为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是可知而不可感。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美自身”“人自身”是由自身之外同一类概念即“相”(理念)“分有”的,所有具体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相”是和具体事物分离的,这是分歧的根本点。柏拉图举例说:“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亚里士多德对共相的规定为:“共相是具有可以用于描述许多个主体这样性质的东西,个体是指不能用上述方法描述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共相必然涉及到质料和形式的一些概念,而柏拉图的“共相”是从形式中抽取出来的,他的共相也就是类概念的描述必然导致无本质无内容的、空泛的、理想化的理论。
第二论证
在柏拉图的“相”论中,有些并不是必然推论到的也有“相”,有些没有“相”的东西也有“相”了。1、否定的东西没有“相”。柏拉图的相论的前提是同一类事物(知识对象)有一个同名的“相”,但又否认那些没有价值的丑恶的东西有“相”。形成如此论点是因为柏拉图的相论是目的论,“相”是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善”,所以丑恶的东西不能有“相”。2、消失的东西没有“相”。亚里士多德认为可消失的东西也属于思想对象,那么就应该承认有消失的“相”。但柏拉图的相论认为具体事物是可消灭的,而“相”却是永恒的不可消灭的。3、将关系也说成是有“相”的。亚里士多德在划分范畴时认为大和小、先和后等都不是“种”或“属”即本体,而只是本体之间的关系,不能有“相”。
第三论证
关于第三者。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讲到,“大之相”在和另一些大的事物在一起时又会有第二个同名的“大之相”,如此类推可以无穷后退,得到无数个“大之相”,这就是第三者。亚里士多德在此只提了一句未论证。此问题实际上是普遍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时的思想家还不能将普遍和个别区分开来所造成的。
第四论证
亚里士多德说:那些相的理论毁掉了应存在的比“相“更重要的东西,因为由此得出,不是“二”而是数目最为原始,与某物相比在其自身更为原始,而这些观点和根本原则相对立。
亚里士多德说的比”相“更重要的东西是指具体的东西,他即承认有普遍的必然的理性知识,这是哲学的对象,另一方面在与柏拉图的不同点在于:柏拉图只承认普遍的相而忽视现实世界的个别事物,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普遍的知识必须在个别事物中才能获得,因此他重视个别事物和经验事实,是第一本体,它在“相”之先,比“相”更重要。而“二”指的是一切数的本原,即任何数都是有大和小构成的,与“二”有关,是相对的,只有这个“二”才是由它自身的、绝对的,因此“二”比数更重要。
第五论证
柏拉图没有将本体和非本体范畴分开,本体和非本体都同样有“相”。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而上学的范畴体系,共十个范畴:本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况、属有、动作和承受。亚里士多德将本体和其它范畴分开,认为只有本体才能有“相”,其它非本体的范畴都是表述本体的,它们不是“相”也不能被分有。
第六论证
既然“相“就是本体,那么此间的本体(理念世界)和彼间的本体(具体事物)就标志着同一本体。那么它们是有共同的实质呢,还是只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柏拉图的相论,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个别事物是由理念分有出来的。和具体事物同名的”相“只是一个空洞的名称呢,还是实在的、比具体事物更为真实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只是将这个根本性问题提出来,从而引起后来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议的开端。
第七论证
由于柏拉图的“相”不在事物之中,是和事物分离的,那么它如何能成为那些可感觉到的永恒事物(指日月星辰)和有生灭的具体事物的原因和本原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相”的设立,原来是以它作为事物的原因和本原的,但现在既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又不能说明事物之所以“是”的本质,这样的“相”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八论证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相论的摹仿说和分有说进行批判:1、具体事物的“是”和产生并不需要摹仿别的东西。2、任何一个事物有多少个“相”也就有多少个模型,他摹仿哪一个呢?3、“相”不仅是感性事物的模型,还是相自身的模型,也就是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个体的、属的、种的)“相”来。
第九论证
亚里士多德总结:如果“相”是和事物分离的,它便不能是事物所以“是”的原因,只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才能说明事物的“是”和生成。亚里士多德以四因说代替了柏拉图的相论。
四因说中的质料是事物的原料,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动力是事物的制造者,目的是事物所达到的目标。质料和形式是构成实物的东西,任意一个实物都是形式化了的质料,质料是实物的最终基质。质料依靠形式成为确定的东西,构成一切事物实质之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较为高等的形式,是控制实体(质料)存在的本质因素,我们的行为全部都在它的影响之下。形式的最重要作用是把完整性和统一性带到毫无目的性的质料中,使其构成合乎规律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相”(理念)基本相同,他的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最终替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不同点在于,亚里士多德主要将一般常识化的概念融入了理念论中。正如我国著名教授陈康的结论:“在亚里士多德寻求智慧的过程中,柏拉图的影响之广是惊人的。在我们这项研究中,亚里士多德的每一个主要方面都以柏拉图哲学为背景。”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而亚里士多德的独到之处则是最早一位重视经验的经验论的理性主义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