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玉器街豆腐卷店铺系近年来网红美食打卡地之一,位于玉器街北段靠近万福路的方位。豆腐卷系苏北小吃,豆腐切小块,烫去豆腥味,撒上精盐、葱花、少量五香粉、味精调制豆腐馅心,老酵面对碱后揉匀,擀成长方形的皮,铺上豆腐馅,卷成圆筒状,切段,放入涂过油的平底锅中,加少许水,盖盖蒸煎熟,再沿锅边加油适量,翻身煎至另一面金黄色即成。当然在苏北也有用死面皮做豆腐卷、萝卜丝卷,只是质感不同而已,因人而异。扬州玉器街的豆腐卷发酵发面,面皮虽稍厚些,但成品朴实,品尝时刷上自制辣椒酱别有风味,让人感觉到有点邻家阿姨的家常老味道。
豆腐相传为喜好“黄白之术”的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但最早的文字见诸由五代入宋的陶毂的《清异录》卷上谓青阳县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宋代,豆腐被普遍食用,临安酒店就有煎豆腐、豆腐羹售卖的记载,如《山家清供》有用豆腐配芙蓉花烧成的“雪霞羹”及豆腐和榧子烧的“东坡豆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对豆腐制法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可以用多种豆类按程序制作豆腐,点卤使豆浆凝固点添加剂如盐卤汁、石膏末等四五种,应当是几个朝代经验总结。明代及以后,豆腐食品已成系列,豆腐菜点众多,清代烹调书中的豆腐菜肴在百种之上。豆腐古往今来,极受民众欢迎,除其软嫩可口外,与其具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食疗作用和丰富营养有关。
豆腐卷一个苏北小吃,却在扬州广受市民欢迎,除了豆腐的上述食用价值原因外,笔者认为一是与扬州人擅长制作并食用豆腐及擅烹豆腐菜肴小吃不无关系,大煮干丝、文思豆腐大量豆类菜肴享誉海内外,特别是烫干丝堪称扬州小吃的一绝,扬州有着广泛食用豆腐的文化习俗土壤;二是与扬州从不固步自封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借鉴性相关,如瘦西湖、小秦淮河、小金山等均是兼容并蓄的典范,南北皆宜的淮扬菜也是其文化特质的体现。虽然我们跨过温饱处在享受颐养型的饮食阶段,任何市井美食流行甚至网红,好味道至少味道不差仍是人们饮食追求核心需要。
美食地图:扬州市玉器街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