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四了还在找兴趣

晚饭后,习惯性的听书,走路。

当听到胡适关于根据自已的兴趣,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时,我又思考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年近四十的人,还在思考,可见确实没有走好逝去的人生。

仔细回想,小时候感觉很善于动手。凡是所见到的东西,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去模仿着去做。那时,最能开眼界的无非就是每年的刀杆节。人很多,见到的物品也很多。

我看到那会比较时尚的娱乐,如旋转后押小动物,押拉绳子掉下后的动物图案。善于观察的我,回到家后,利用所能用的工具。那会最多的是木头,那是任由我改造的最佳材料,制作出相似的东西作为玩具。

记得当时制作好后,亲手绘制图案,非常有趣。那会也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些东西,做好后的那种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甚至拿着到学校,跟小朋友们赌橡皮筋,赌电池盖。

当然,最终也因为这类东西“不积极向上”而被老师所制止。好在老师看在我也是花了心思才制作成功的,所以没有被没收,只是叫我以后不要再拿去学校。

还有一次,我无意间将坏了的小电子琴玩具部件,通过组装电池、小芯片、喇叭,最终让喇叭发出了芯片里存储的音乐。非常清晰的记得响起来的第一首曲子《世上只有妈妈好》。那只是一首非常简单的音乐,但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音乐,即便过了二十多年,依然记得当时有多么兴奋。

我还喜欢制作影视剧里的各种武器,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背着大刀,拉着自己做的小木车去找小朋友玩。凡此种种,都是自己最喜欢的事。初中后,喜欢看各种电子产品或者家电的说明书,也会根据说明书做一些简单的维修。也许是自己的兴趣,也许也就只是在别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技能。但不管怎样,动手能力确实比别的能力要强,这是自己所自认为的。

如今,看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每次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都会想到自己是否真的适合从事这个职业,是否真的属于自己的“性之所及,力之所能”之事。

我又想起那个故事:一个很善于写诗的青年,因为现实而选择了外科医生,最终中国多了一个二流乃至不入流的饭桶外科医生,同时也失去了一个杰出的诗人。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正如书中所言: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专业以及职业,好比跟一个不相爱的人结婚过一辈子一般难受。

也许,这些问题还会继续思考下去。因为我就是胡适所说的“老不成器”之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