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本书的主题?
生活中的修行
- 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回答朋友的问题,介绍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在病痛中修行,在嗔恨中修行,在吃饭中修行,在吵架中修行,在教育孩子中修行……
- 当心被降服了,愤怒不再是愤怒,烦恼不再是烦恼,情绪不再是情绪,苦难不再是苦难。
2、作者的主要声明与论点?
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
三、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
四、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五、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
- 我讲述自己的经历
- 回答朋友的问题
- 介绍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在病痛中修行,在嗔恨中修行,在吃饭中修行,在吵架中修行,在教育孩子中修行
下面是各个章节的摘抄
- 有人把头发比喻成三千烦恼丝。确实很形象啊,头发多,烦恼也多,关键是头发剪了还会长,烦恼也是如此,去了还会来。
- 世间很多事,貌似不合情理,殊不知都有因果。
- 那些经历,年轻时觉得难堪,现在知道那是财富。人生中很多痛苦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微笑着讲出来。
- 人有时候,无法从外表判断。有些人表面温和,但内心无比坚定;有些人表面狂热,但内心却充满恐惧。
- 人生是剧场,四十之前属于上半场,四十之后属于下半场。事情原本都不难,年轻时总想着走捷径。现在发现,曾经以为的捷径都成了弯道,真正的捷径,是不要走捷径。
- 我爱钱,但不想赚太多钱。主要担心自己德行不够,承受不住太多的财富;也担心定力不够,一不小心被金钱奴役。
- 我们从来不需要放下一切,而是要放下对一切的执着。执着,是对结果;努力,是对过程。
- 当我们有“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时,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 十不求
- 一不求:念身不求无病。身体不生病的时候,贪欲也就会越来越多。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意思是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相反,身体有病时,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无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一定是坏事。
- 二不求:处世不求无难。世间之事,谁都想顺风顺水,一旦太顺了,人必然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这种心态的产生是不知不觉的,让人防不胜防,很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
- 三不求:究心不求无碍。学习的时候,不求自己一学就懂,有点障碍也不是坏事。否则,也容易增长自负的想法,以为自己真有多聪明。另外,心中有烦闷有恼恨,因此吃不好睡不好,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说明我们心胸还不够,用之前学过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这些障碍呢?道理是拿来实践的,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很多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遇到障碍就抓瞎了,还时不时说:懂了无数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 四不求:立行不求无魔。魔,是指各种破坏,各种挫折,各种诱惑。行,可以指一个人的理想、使命和愿望。愿望越大,魔就会越多。但这些魔是过来磨砺我们的,看我们够不够坚定,毅力够不够大,道心够不够强。所以,遇到魔来了,把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伴侣,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 五不求:谋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会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没遇到困难才不正常。不求易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与人交往总想为自己谋利益,容易亏失道义。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容易看见他人的过错,起怨恨心。其实,快乐都来源于想要利他,而痛苦都来源于想要利己。看看周围那些总想占人便宜的人,过得大多很一般
- 七不求:于人不求顺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会有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与人交往,不要希望别人都顺着自己。若周围的人都顺着自己,容易滋生内心的骄慢。能真正做到随顺他人者,绝不是泛泛之辈。老子曾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种人才真正强大
-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报。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我以前对某某如何,他居然这样对我……这就是‘施德望报’的心态。施德望报,会让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施恩不望报,可以发现自己的贪念,破除自己很多执着。
- 九不求:见利不求沾分。听到好项目,就想参与,看见好处,自己也想分一点。这看似人之常情,实则是嫉妒心和贪心在作怪。很多人上当受骗也是由此而来。不贪利,哪会上当啊。看见有人获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吗?能做到真心祝福他吗?这一点很难
-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误解的意思。被误解了,能不解释吗?能不起怨恨吗?有人说这做不到啊。当然做不到,慢慢学着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进步。
- 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 太看重结果,就会过得很痛苦。多关注过程,多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活,这个过程也是结果
- 过程就是结果,结果也是过程
- 你人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死亡是结果,也是过程的一部分
- 其实,真正的你本来就是圆满的,没法增多,也没法减少。人只相信自己,哪怕否定了以前的观点,也是因为更相信现在的自己。
- 其实,真正的你本来就是圆满的,没法增多,也没法减少。人只相信自己,哪怕否定了以前的观点,也是因为更相信现在的自己。
- 每一件事都很小,去做,就是在生活中修行。能不能过好这一生,不在于你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你真正做到了多少。
- 学佛是为什么?降伏其心
- 什么叫生活变好?生活本来是一个过程。只有过程好了,我们才会说,我这一生过得挺好。
- 愤怒,意味着别人阻碍了你的欲望。出现的每个愤怒,都对应着内心的某个欲望。愤怒就是欲望的影子。
- 遇到麻烦,习惯从自己这里找问题,这种方式我称为“向内求”。
- 佛陀说,每个人都具有如来智慧,只因妄想执着太多,才变得没有智慧。
- 那到底如何才是在生活中修行?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断、智、悲。
- 断,指断除烦恼。如何让烦恼更少一点,如何不被情绪控制,这是断。
- 智,指拥有智慧。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巧方便地处理世间矛盾,这是智。
- 悲,指心怀慈悲。由己及人,由人及众生,众生苦,就是自己苦,这是悲。
- “悲”会让你放下执着,帮助你真正地“断”;“断”会让你内心宁静,帮助你增长“智”;而“智”会让你看清因果,让慈悲在你心里流淌。
- 人性中有懒惰享乐的一面,如果不保持警惕,会有各种借口来让自己放弃原则、放弃目标。你会发现,放弃做一件事能有一万个借口,但坚持做下去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去实现你的目标
- 我时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最近忙吗?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 定目标就是发大愿,制定原则就是持戒,砍掉依赖就是专注,保持警惕就是保持觉知
- 真正的“佛系”,会懂得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修行,就是在降伏其心。那些世俗的纷纷扰扰,对他来说:“有也可以,没有也行,看淡一切。”
- 只考虑公司利益、他人利益,从不担心个人得失,这也就是“无我”吧。而这种“无我”,这种不计较得失的人,常常最后得到更多。
- 只考虑公司利益、他人利益,从不担心个人得失,这也就是“无我”吧。而这种“无我”,这种不计较得失的人,常常最后得到更多。
- 不要平衡生活和工作
- 紧张一段时间,然后放松一段时间,然后再紧张一段时间,一张一弛,符合自然之道。所以别去想什么平衡,而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当下。
- 所以别去想什么平衡,而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当下。
- 别想混日子
- 别总想着公平
- 别理会老板的承诺
- 永远有时不代表时间的长度,只代表当时对方爱你的深度。
- 有时候老板会给不少承诺,小到一顿饭或者项目奖金,大到期权股权。但到最后,老板的承诺大多兑现不了。并不是老板虚伪,而是他当时非常看重你,后来没那么重视了而已
- 别把自己当外人
- 无所谓热爱不热爱,既然做了这份工作,没有理由不做好。
- 别求安稳
- 人都希望生活安稳一点,希望变化少一点。但越安稳,越难成长,就像自然界一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
- 要害怕挑战,不要害怕变化。我说的变化不是隔几个月换一个工作,而是要定一些有挑战性的目标,例如承接更有难度的项目,试着把自己放在一些不舒适的环境中。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无论项目成败,你都是赢的,因为你一定会成长。
- 别忘了主动学习
- 不要平衡生活和工作
- 自知者明
- 所有的欲望和情绪,都是“自我”的表演。能看见“自我”的表演,就是认识自己
- 知人”很重要,在人际交往中会让你如鱼得水,但“自知”同样重要,可以让每个人活得明白。
- 都是我的错。多好的总结啊,当一切“都是我的错”,这时你就不再向外看了,一定是向内看。如果觉察能力强,你会看见“自我”的各种表演。
- 知雄守雌
- 懂得“知雄守雌”的人,平时都很谦逊,他懂得越多,就会越谦逊。他很少与人争论不休。争论赢了又如何
-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人们习惯于“知雄求雄”,而不是“知雄守雌”
- 想要一杯浑水变得清澈,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动”。水清澈了,智慧自然就出来了。
- 真正的智慧,是学不来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静”下来,让水变得澄清。“知雄守雌”,智慧会自己出现
- 善为道者
-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开悟的,那么他就不再是开悟的。所谓的开悟存在于过程中,就像铃木俊隆说:踏向彼岸的每一步,都是到达彼岸本身。
- 调伏心的过程,就是你要追求的调伏心的结果
- 自己不去做某事,本身就是“戒”,如果你戒了自然就会安定下来,“戒生定”。内心不再纠结,不再恐惧,不再嫉妒,不为所动,智慧也自然会增长,“定生慧”。
- 人生不过百年,经历的每件事情的过程,组成了这一百年。结果如何,其实是头脑里的判断,结果只是头脑的一部分。
- 过程是生命的一部分,结果是头脑的一部分。如果要过好人生,那么去注重每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 红尘滚滚,心如磐石
- 修行到一定程度,他安住于道上,安住于自己的内心,秉承着善良的原则,不去计较他人是非,也不去关心谁的对错。
- 众生自性之中都具足智慧光明,只因妄想执着太多而不能证得。
- 一切事情,都只是发生,而头脑会加以分别,贴上不同的标签
- 对于修行人来说,要习惯看整体,要知道贴标签之前的状态。老子讲: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佛陀讲:不二。大体都包含了这个意思。
- 老子说修道要“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状态,就是对所有事物都好奇,但没有分别心。
- 我在山上住了两年,衣服两三套,鞋子两三双,每月的生活费两三百,每日念经打坐,看书码字,不亦乐乎。
- 七堂修心课
- 金钱
- 借钱的原则:
- 救人治病的钱,这可以借,借多少你都借
- 如果是小孩念书没钱,你借。
- 其余的钱,如果真借出去了,也不要指望他一定能还,否则就别借
- 借钱的原则:
- 名声
- 美色
- 情绪
- 其实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失去,因为压根就没有拥有过什么。你觉得钱好像是你的,可是钱不会一直属于你。你觉得痛苦,但连要饭的日子都能过,你会发现痛苦都只是头脑编的故事。
- 责任
- 慈悲
- 信仰
- 所有的快乐都是希望别人快乐
- 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 希望每个人都越来越善良,希望每个人都越来约幸福,希望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 金钱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 有一定的道理,修行可以是在寺庙挂单,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琐事,作者基于生活中的事情及自己的思考,将两者结合起来,诉说着自己的感悟。
- 作为老一代的淘宝人,鬼脚七也算是急流勇退了,钱、名声他都有过,挺好的。看看现在的淘宝一线领导,都挺魔幻的
4、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
- 这位老哥走的是和我基本一样的一条路,且比我走的远,走的好,我看看有什么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