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诗在古代是教化民众,陶冶性情,宣化人心的,那是一种可以改善民风习俗的方法,诗的韵律十足,吟咏之时能抒发人的感情,这种导人向善的方式可以深入人心,使人心有所感,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新鲜的东西,文化的交融,还有信息大爆炸,让人不知不觉中把以前的思想体系颠覆,但又没有建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正处于思想的迷茫没有自我意识与思考能力的时候,人们应该学会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从而建立新的认知体系。
立于礼是使人有规矩法度,不致于游骑无归,人能卓然而立于此则心中有所主,这是人的一种道德自律性,礼是道德的根本,而它的性质在于自律,礼是有规定性的,是为了人们有个行为标准,孔子可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已经超出了礼的规定性,达到不被礼所束缚的境界,一般人是依循礼而行,有中礼或不中礼,但孔子却是全体自然,莫不中礼。
成于乐是于乐有所成,乐在古代社会中起着平心,宣化的作用,与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能于乐有所成,对于教化民众有很大作用,无形中涵养人的性情德操。
️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使由之是使知道事物的缘由道理,理的当然,但不能使他们知道事物的所以然,从这句可以看出对事物的所以然,孔子不愿人尽皆知,使每个人都知道,很多哲学在认识论中最后都走向了虚无主义,康德尽管没有变成彻底的虚无主义,但是认识论最终也趋向于不可思议,他说的物自体,就是不可被认识的,这也区分了人的可认识与不可认识的范畴,孔子说不可使知之,在我看来就是指向认识所不可企及的地方,从道德这个事来说,道德观念是如何合乎情理的是有什么效益好处的可以让人知道,但是道德的所以然以及其如何有效,并不可使人知道,因为说到最后道德也是文化思想,并没有任何理由说明道德是对的,它为何对,它的先验确定性是存在的等等,不可使就说明使知之必然会带来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