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合上书本,胸口仿佛被压着石头,胃里也感受到恶心,说出来可能会有点好笑,不就是一本书嘛,至于有这么大反应嘛?
在教室读完后半部分的内容,空气放佛慢慢得变成了固体,在这个百人大教室想吸一口新鲜空气都是那么难,更忍受不了的是胃里翻滚的感觉,在此期间还要强烈抑制身体的微颤。出了教室,在冬日的寒风中终于给了我理由,不用压抑自己,因为那确实很冷,微颤的身体,深吸着寒冷又清新的空气。
我在网上搜索了关于这本书其他读者写下的读后感,相对于他们,我看到的是另外一面,我不知道该怎么讲述我的感受,我想我要立刻把胸口的那份情绪发泄出来,讲述出来,放佛这样才能缓和血液里的毒素。
这本书有亲情、友谊、救赎、谎言和残酷,以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为展开,以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和救赎为线索,不管阿米尔身处于哪里,不管过了多少年,当时因为年少的懦弱,眼睁睁的看着“恶”施行在哈桑身上,一直是压在他心里的心病,而到了救赎的那一天,哪怕是身体变得残破却让阿米尔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追风筝的人》前半部分,我坐在家里的床上,在脑海中铺开的是充满欢乐的喀布尔,有着兔唇的哈桑和阿米尔在绿草地上,哪怕手指被风筝线割破,还是紧紧抓住线,因为那是一场骄傲的战斗,是每个喀布尔孩子引以为傲的一项活动。看到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赞赏内心活动是多么激荡,既有失落,又有嫉妒。自从那件事情发生之后,阿米尔心里就承担着种种情绪,对无辜而又忠诚的哈桑做出了重大伤害。
当我读到那些污秽的词眼,那些黑暗令人发指的情节,深吸了冰凉的空气才慢慢平复,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和平又顾及脸面的时代,或者说顾及人性“善”的时代,也很庆幸生活在中国东部,能在改革开放后很快得到温饱保障的地区。书本里出现“恶”,这份“恶”让人作呕,无法想象那些“恶”的话语从大人嘴里说出,并且是对着孩子,就像没有开化的野人,茹毛饮血。
若说前半部分是平缓的情节,那么后半部分就像战争后的阿富汗,支离破碎,人们的狞笑,为了家里老小的食物,男人在黑市卖掉自己的一条腿。这就是阿米尔为了救赎,时隔25年再次踏上喀布尔,在喀布尔看到的现象。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而发明“民族清扫”的话语的人,做下无法原谅的罪行。阿米尔得知38年前的真相时,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父亲,来到杂乱没有安全的喀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阿米尔能做出这个决定,并且站在阿塞尔面前,一个对于哈桑和阿米尔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在后半部分,我强迫自己看下去,看着世上的一部分“恶”,我无法忽视,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很清楚的知道愤怒和恐惧的原因,在相对和平中国,一直存在的“恶”,那些拐走小孩,把他们变得残疾,去乞讨的人;那些为了一时兴起,背叛家庭的人;那些对孩子做下滔天罪行的人。
“呼——”我知道现在的情绪很激动,我也知道过了这段时间,我又会成为无话可讲的人,我要趁着这段时间,把淋漓的鲜血摆在眼前,呵,最冷也冷不过人心,哈,这真是对“恶”贴切的形容。
心情平复的时候,写下最后的结语。
邪恶战胜不了正义,在书的结尾,几经波折最后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了美国,逃离了地狱般的喀布尔,不得已的离开了祖国,也看到了“救赎”最好的结局,可是我看不到千千万万的难民的结局,就像我看不到那些躯体奇形怪状的孩子经受过怎样的折磨,不知道他们流着泪的时候,在心里有没有寻求父母的保护,向谁在喊救命。
我放佛听到又有人说“不就是一本书嘛,至于吗,?你想太多。”
一个“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个“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愿,千千万万个“阿米尔”对“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