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创业思考》第二章「低谷」 002

《小米创业思考》第二章「低谷」 002

核心内容提炼(2015-2017年)

一、危机爆发:高速增长后的系统性风险

供应链失控

2015年骁龙810芯片过热问题导致小米Note顶配版延迟上市(原计划4月→实际6月)

英华达/富士康产能协调失灵,全年缺货率达37%(红米Note 3累计欠货500万台)

渠道失衡

过度依赖线上销售(占85%),OPPO/vivo线下渠道快速扩张(2016年线下门店超20万家)

电商流量成本飙升,天猫旗舰店获客成本从2014年8元/人涨至2016年35元/人

产品定位模糊

盲目扩充SKU:2015年发布11款手机+35款生态链产品(空气净化器、平衡车等)

小米5「黑科技」营销遭反噬,用户期待与产品力严重不符

二、战略反思:雷军的「三个重新定义」

技术研发投入纠偏

2016年成立松果电子,首款自研芯片澎湃S1投入超10亿元(2017年搭载于小米5C)

相机部门扩招300人,引入诺基亚PureView团队核心成员

新零售体系重构

2016年启动「小米之家」直营店,坪效达27万/年(行业平均1.5万)

推行「线上线下同价」策略,渠道毛利统一控制在7%以内

组织架构大调整

2015年引入国际高管:Hugo Barra(前谷歌VP)负责海外市场

拆分手机部/生态链部/MIUI部,实行事业部制考核(净推荐值NPS权重提至40%)

三、关键转折:小米MIX的破局意义

技术突破

全球首款全面屏概念机(屏占比91.3%),陶瓷机身良品率仅5%

2016年10月发布即获IDEA金奖,被芬兰设计博物馆收藏

品牌重塑

定价3499元突破「1999元」心理锚点,高端机型占比从3%提升至15%

海外市场声量激增:YouTube首发视频播放量破2000万次

产业链协同

联合京东方研发COF屏幕封装技术,推动国产OLED屏幕量产进程

供应链企业持股计划:投资宸展光电(触控模组)等12家核心供应商

四、低谷启示录

创新节奏把控

硬件迭代周期≠互联网迭代逻辑,必须尊重产业链客观规律(芯片研发需5年周期)

生态链管理法则

确立「投资不控股,帮忙不添乱」原则,砍掉23个非战略级生态项目

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CTO办公室,实时监控技术趋势偏离度(每周出具技术雷达报告)

现金流安全线标准:账面现金必须覆盖18个月运营成本

核心结论

小米的低谷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规律」的碰撞调试:

从「唯快不破」转向「敬畏制造业」:2017年研发投入占比从2.1%提升至4.5%

用「技术锚点」替代「价格锚点」:MIX系列研发投入占当年总研发费用的32%

构建「韧性增长」模型: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从7%提升至28%(2017年数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