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化妆品界出现了一个刷屏明星——百雀羚,百雀羚做了好多类型的病毒广告,尤其是最近,你的朋友圈是否有被百雀羚长长长长长长图广告刷屏呢?
百雀羚广告来自“局部气候调查组”,原文叫《一九三一》,内容以7-8米的一镜到底式的长图讲述特工阿玲的故事,到结尾再带出品牌。故事曲折有趣,里面夹杂了许多民国时期的知识和风貌。百雀羚广告5月7日转载,随后被公众号“4A广告门”转载,一天时间阅读量达到450万,增加5万多粉丝。
百雀羚长图广告的最成功的就在于大家都在传是“百雀羚的神广告”,而不是说“局部气候调查组的刷屏式营销”,回想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没有人记得广告主是谁,都在讨论新世相。
这次百雀羚广告曝光度也非常可观,截止5月11日中午12点,据第三方监测平台数据显示,
“百雀羚广告”相关各类微信文章有2481篇,单单只是微信平台总阅读量就近3000万。加上微博、客户端、网页、报刊、论坛等平台,相关报道文章也近1000篇,总曝光量至少在1亿以上,总阅读量不少于4000万。
如此壮观的数据,如此令人向往的曝光度。随之而来的,却是公众对百雀羚神广告转化率的质疑。
目前从旗舰店的销量上看,非但没有卖脱销,截止到5月11日中午,只有2311的预定,直到下午再看去百雀羚旗舰店一眼,广告主推的“月光宝盒”在天猫的人气仅有3948,在天猫美妆,一个不怎么主推的单品才是这个人气数量。
刷屏神广告+母亲节节日促销,外加上淘宝的焦点图推送,销量依旧惨败。如此低的转化率在被各界人士所诟病,做营销的人们也开始感到一阵寒意。为什么营销越来越不好做了?
有人说,近来的爆款刷屏级软文、H5,很多都是从事互联网、营销人士在转发,外加一些身边有做广告需求的部分人,实际的曝光很少有打进真正的消费群体。
广告都做给营销圈的人看了,看完只在营销圈里转,实际用户们压根就不关注。
也有人说,对百雀羚印象很好,但我只看价格。所以看了很多百雀羚广告,最后还是选择了大宝。
每一次的刷屏级现象一出都会引起一番争议,所谓有曝光率才有争议,有争议就会深入人心,这是好事。
但是就光看天猫这几天的转化率就能说明广告无用论了吗?从这样单一的数据看不科学,也很肤浅。百雀羚是化妆品国民第一品牌,全国上万家门店,一年百亿销售额,天猫只占不到15%,所以这样的转化对于百雀羚根本不是重点。
百雀羚从1931年一个小蓝瓶到现在一系列品牌延伸。这几年百雀羚做了好多类型的广告,传统广告、病毒视频都做,能明显感觉到它的野心。
如果说转发广告的最后都是互联网或广告行业的人,那也是一种很好的品牌曝光,圈内都没人聊,圈外就更没人知道。
一个产品不可能依靠一篇文章带来多少销量,做品牌是一件长远的事,纯粹一点,说白了品牌卖的的概念和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变现的。转化率是产品和营销手段的结果,护肤品需要的都是宣传品牌形象和产品效果,搞销量最有效的始终是卖场销售和折扣优惠,保证立竿见影,如果现在让各类美妆达人微信微博推一遍,再加上现在的品牌营销,可能转化率就妥妥的高了。(所以,百雀羚你是要马上行动了吗?)
想着一次营销带来巨大收益那是吹牛,而品牌本身还要考虑产品和消费者接触面。百雀羚作为一种快消品,看完广告大家没有当下买的原因很多啊,不合适,化妆品没用完不想买,或者想去实体店先试用,或者更喜欢实体店销售的推荐等等等。为什么看到广告后就一定要买呢?以后的以后,推销给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不好吗?
广告传播,提高曝光率就是让人记住,等到人们有需要的时候,能让消费者立刻想到这个品牌。百雀羚这次能有这么高的点击率,其实也相当于做了一个品牌推广,这就是效果啊!
最后,要引用一个朋友的观点:广告圈里面任何一个出色的案例,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哪怕是经典案例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问一个程序员也未必知道。要全民皆知只有通过央视黄金时段反复喊话,而优秀案例的传播,是以小博大,用高性价比来传递甲方品牌价值最终实现转化。百雀羚能做出这些东西,证明我们的行业还有更多想象,也证明知识相对于资本,力量在增强。
百雀羚这一次广告,即使质疑满满,但从品牌宣传角度说,大家都记住它是国民老品牌了,做品牌是一件需要时间沉淀的事。就像杜蕾斯,用心做好每次营销,打好没一个广告,即使看了拍手称快,你也不会立刻去买呀。
零零科技传媒
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娱乐化营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