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专家和老师都提倡鼓励式教育,告诉我们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但是,似乎无论我们怎么表扬,孩子仍然达不到我们的期望。
更加让我们感到无奈的是:很多时候你就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该表扬他什么。就像《哆啦A梦》中的大雄,学习不及静香、身体不及胖虎、聪明不及小夫,你要真夸他,估计他会觉得要不是你脑子抽风了就是他的耳朵有问题。而且,如果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说“孩子你真棒”之类的话,孩子会不会得“表扬疲劳症”?会不会养成娇生惯养的毛病?
其实,不论是鼓励式教育还是挫折式教育或者别的什么教育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而且,孩子们都很敏感,你的表扬如果不是出自真心,他会感觉你是在侮辱他的智商,这样的鼓励只会适得其反。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不是学霸,不是各类才艺小明星和体育小明星,平时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所有父母的都希望他们的孩子优秀,有的父母似乎成功了,但他们的经验好像对别的父母不太管用;而更多的情况则是父母越为孩子操心,孩子离自己的期望越远。
如何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几乎所有父母都在考虑的问题。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优秀,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优秀的人吗?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管仲,作为相国辅佐了“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年轻的时候经商破产、当逃兵,同鲍叔牙一起做事还老占人家便宜;
刘邦,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老爸一直认为他不及老二,快五十岁了还一天到晚游手好闲;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儿子们都金榜题名了还在考场里考进士,到最后也没考上;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四岁多才开始说话,上小学的时候做个小板凳做了三遍还是班上做得最差的;
…
我想,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点、缺点和独一无二的特点,没有任何标准能够准确地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更何况,优秀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概念,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优秀的标准。但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他们未必能成为我们心目中优秀的孩子。
《射雕英雄传》是一部我们不能再熟悉的小说,我一直觉得这部武侠小说中折射出了很多教育学上的哲理。郭靖无论在哪个方面似乎都比不上杨康,最后的结局为什么郭靖那么成功而杨康那么悲惨?难道仅仅因为郭靖是好人?或者仅仅因为金庸先生要让笔下的角色好人有好报?讨论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我想,郭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促成了他的成功,就是“笨”!因为笨,他认死理、执着、对人好;因为笨,他做事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因为笨,他结交到了很多真正对他好的朋友,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扶持他、帮助他。笨,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看起来是缺点,却成为了郭靖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要以为郭靖杨康的事情只会在小说中出现,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陈公博是近代著名的大汉奸,早年通过自身努力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不折不扣的学霸!而他最后的结局我们也都知道。
什么是优秀?我的孩子有哪些优秀的潜质?我们很多人都不太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们想的就是让孩子成为我们心目中优秀的人,如:学霸、小明星、各类竞赛的获奖者…
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不停地在制造“病梅”。所谓鼓励式教育,无非是一条要孩子们按照我们的意志成长的“棕缚”,一个要孩子服从我们的手段而已!
我们的存在,本应是为孩子提供一个与其特点相匹配的成长环境,增加他们成为优秀的可能性。但不幸的是,我们更多的是在摧残孩子们的个性,让他们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远。如此看来,刘邦还真得感谢他老子的儿子多,没那么一门心思地非要为他好不可,否则中国历史上可能就会少一个伟大的王朝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我们有两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对考试成绩/分数的过分迷恋以及我们的自以为是。
科举考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伟大的意义不言而喻,我想其发明的初衷之一就是把人才的标准量化、客观化,而现在形形色色的考试,包括所谓的智商、情商测试,其本质也是在丰富和完善科举。但无论这些考试和评价体系多么复杂和完善,他们在人的复杂性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考试成绩的确能反映出一个人很多方面的能力,但绝不是全部。
我们现在还经常能看到一些介绍教育经验的文章,谈的是某某人如何让几个孩子都进入世界名校。其实,与其说是谈经验,不如说是谈孩子的特点。如果你的孩子有学霸的潜质你怎么谈都是对的!但成为学霸就代表一切吗?恢复高考以来的若干高考状元和曾经的少年大学生,他们似乎都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高度,我想这既有考试制度的局限性,更是我们教育制度和理念出了问题。
另外,作为父母的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自己才知道如何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和特点,以为凭着自己的高压、严格教育,就能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孩子的一生也就成功、幸福了。
爱迪生那句1%的天赋和99%的勤奋的话,更让我们对此坚信不疑。我想,爱迪生或许仅仅是想表明勤奋的重要性,想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勤奋他只能达到他后来的高度的1%。可我们却自欺欺人地认为,即使你不是爱迪生、没有爱迪生的天赋,只要够勤奋就能达到爱迪生高度的99%!一颗种子可能成为参天大树,也可能只是一颗种子;但一粒石子却永远只能是石子。如果爱因斯坦要坚持不懈地做小板凳,他能成为一个做小板凳的工匠大师吗?爱因斯坦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工匠,也成不了爱迪生,但他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无论别人多么优秀,我们的孩子都只能成为他自己。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个社会。
唐末的黄巢,肯定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可惜他的能力不在科举上,虽咬牙坚持寒窗苦读,仍然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我大胆揣测,因为做的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黄巢在读书的时候内心已经积累了太多的郁闷和愤懑,科举失败后来了个总爆发。恨的力量虽然让他推翻了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可他终究不能建立一个新的太平盛世。因为他的心里只有恨,没有爱;只有毁灭,没有创造。
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就是我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做好几个方面或许能有帮助。
首先,尽可能了解孩子的世界,尽可能读懂孩子,这需要我们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一个非常需要爱和耐心的过程。
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一些基本的品质和行为规范上,用我们自身的行为来为孩子做出榜样。
第三,纵之顺之、解其棕缚,只要是在法律、道德的框架内,尽量不要给孩子设定禁区,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去接触、尝试、探索,逐步发现他们的爱好、能力和特点。
记得有次同几个朋友就小孩子打游戏上瘾的问题沟通,其中一个朋友说可让他连打三天游戏,孩子一定会感到打游戏其实也是一件苦差事。另一个朋友问,如果三天后他仍然兴趣不减怎么办?我说,那就让他把游戏作为终身的职业吧。
最后,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清楚地认识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天赋,我们甚至会感觉孩子的世界其实我不懂,不用慌张害怕,保持宽容、理解、沟通,信任就是了,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寻找自我,他们一定会有找到自己的“真爱”的那一天,相信你的孩子!
也许,我们会有失望,因为孩子没有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去成长和生活;也许,我们会惊叹,惊叹于孩子身上迸发出的超越我们想象的精彩!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健康快乐地生活,这就足够了。
无论孩子的天赋是什么,决定今后做什么,前进的路上终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遭遇失败挫折的时候,我们的鼓励会让他们更快地走出阴影,走向成功。我想这也许是鼓励式教育真正应该出现的场景吧,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孩子真的正在变得越来越优秀!
有人认为人性本善,有人认为人性本恶,我想,人性中既有与生俱来的善,也有与生俱来的恶。教育就是要放大人性中的善,化解掉人性中的恶,而这一切的关键是爱。孩子们在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一定是充满爱的。这样的爱会感染到周围的所有人,这样的社会也会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