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藏在哪旮沓了?

仅仅做到专业,尚不能称为广识;只有博采众长、寻求自然规律,方能在各行各业工作中游韧有余。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世间所有所谓的知识,其实都是在对“本我“做探寻、做注脚。即使在某一领域,已经有幸成为学者或专家,其对“本我“的探求,也仅为冰山一角。

所以我认为,知识的来源,不仅限于书本、环境、经验、人群这些外缘,更应向自我的内部深挖。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

此话一点不假。

我们因为不知如何生的病,如何能痊愈,而不得不求助于医生;我们因为不了解自然变化规律、不明白人物情感变迁,而不得不求助于哲学;我们因为不明白色、声、香、味、触如何能使我们身体愉悦,而不得不沉醉于艺术家、美食家带给我们心灵冲击;我们因为不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节点、不明白该如何补救而不得不求助于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我、解释本我。

实际上,反其道而行,效果或许更佳。

如果将着力点直接作用于对“本我“的开采上,大道本然,其余我们所需要解释的,都能顺其自然之理,一通而百明。

即:向自己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何发掘“本我“?

换位思考,将他变成你。你成为他之后,自然就会明白他做事的道理。他的道,也就是你的道。万千个他,不同肤色不同语种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他,都是你。然后你将明白,“本我“其实囊括了万千个道理。

理解了他,自然会明白他需要什么?他在乎什么?他介意什么?他软肋是什么?他底线是什么……

请老虎吃鲜嫩的竹子,是熊猫做得最傻的事儿!熊猫的教科书与生活圏中,只告诉了他竹子是最美味的食物。它满面愁容地委屈着:“可我已将我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了老虎……”

老虎的不领情,熊猫的委屈,正应了那句话:为错误的人做了件错误的事儿。

活着要舒坦,或者说要成功,首先就得先学会如何避免做傻事儿、错事儿!

少做傻事错事,多做正确的事儿,那就是“知识”。

而知识的本源,不是书。

书看得再多,我们也不一定能面面俱到、无所不明。

知识的本源,不是环境。

环境再复杂,我们也不可能从所有经历中得到适应万物的启迪与经验。

知识的本源,不是人群。

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能代表全部;拜的师傅再高明,也不可能通晓所有是与非。

知识的本源,就是“本我”。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自我,一个藏在我们身体中的大宝藏!

求宝莫向外方找,只须发力“我”中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