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念不改,这辈子都别想“英语流利说”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个学英语致命的错误观念。

并希望大家能够改掉它。否则,也许你花了大把的时间学习英语,却收效甚微。

这个观念就是:学英语,要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正正经经地来学。

这个观念大错特错!!!

01 语言是什么?

好吧,上百度查了一下。就下面几段比较像人话。

语言(英文名:Language)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就广义而言,是采用一套具有共同处理规则来进行表达的沟通指令,指令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严格来说,语言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指令-自然语言。所有人都是通过学习从而获得的语言能力,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语言学就是从人类研究语言分类与规则而发展出来的。

根据上面的内容,分享些人话。

语言其实是一个用来交流沟通的工具!你要用它表达你的意思。而语法、规律什么的,都只是后面发展出来的语言学。

02 把英语当作交流工具来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它主要作用就是用来交流、沟通的。那我们为什么学英语呢?为了和歪果仁交流。

但是现今的时代,大家都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去学。最典型的就数咱中国人了。把英语活生生地学成了应试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做起试卷一个赛过一个。但是听力和口语,一个差过一个。所以,中国人的“哑巴英语”、Chinglish在外国可是臭名远扬啊!

这些结果都源于我们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去学了,而非一个交流工具。

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来学,就是规规矩矩地从字母学起,到背单词,再到研究学习语法,然后根据这个语法规则阅读文章,非要搞懂每个语法和句型等等,然后再端端正正地根据语法“编凑”一篇英语作文。

这样学英语,再十年也无法开口交流,更不用说“英语流利说”了。

但是,什么是把英语当成一个交流工具来学呢?

语言是具备指向性的。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含义描述可以指向对应的事、物。如:树、人、上等。

通俗地说,就是每个语言当中的单词、表达都是有对应事物的。所以其实背单词和背单词是不一样的。

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的人,会为了背单词而背单词,所以背了就忘,忘了再背。

而把英语当作一个交流工具的人,会为了用单词而背单词。

这个差别在于,为了用单词而背单词的人,会将单词连于真实的事物,并在现实生活中去用它。若是这样,你想忘都忘不了。

03 亲身经历

好吧,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简单讲讲我自己的故事:

从小到大,我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一直以来各科成绩都十分优异。当然英语自然也不赖(那时我们都是从初一才开始学英语这门课)。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学,成绩也都还不错。大一裸考过了四级,后来就是六级……

不过,今天不是请大家来听我“光辉事迹”的。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我的英语仍然是「哑巴英语」。

多少次,鼓起勇气去了学校的英语角,却只能观望一会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多少次,鼓起勇气向迎面而来的外国留学生搭讪,却半天憋不出几句英语来。

多少次,想要报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却一直说服不了自己。心想,真的要去丢人吗?

…………

我想也许这些故事里,也有你的影子。

但是转折来了。。。

终于有一天……我被逼上绝路。

有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就是可以出国锻炼。要不要抓住机会?可是英语又不会讲,怎么办?

辛亏这次我抓住了!

接下来,为了预备出国,就被迫开启了学霸自学模式,逼自己大量地复习、练习、强化英语,真正把英语当作一个交流工具去学。那2-3个月里,我大量重复地做了这些动作:

@大量地模仿跟读李阳老师的疯狂英语磁带。

@阅读很多关于英语学习方法论的书籍。

@用各种App背着单词,听着原音,看着原著。

@与同伴彼此监督、常常对话、互相纠正。

结果就出现了奇迹。

有一天,去一所大学的操场上大声练英语的时候,一位美国外教听到后,就走过来,很友好礼貌地和我打了招呼。

我下意识地紧张起来,应该是之前留下的“后遗症”。但是当他讲完几句话后,我居然发现我能听懂,并且很自然地应答。当时我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但是这次的经历,给了我无比强大的信心。

尝到甜头之后,我就丢掉面子,大胆跟朋友、外国人用英语交流,结果就有了更大的进步!

04 总结

哇呜!我才领悟:人不逼一逼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潜力!不咬咬牙,还真不知道自己可以这么优秀!

当然,我在那两三个月里大量重复做的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其实里面有很大的奥秘在。估计之后再慢慢跟小伙伴们分享。但是,总结于一句话,就是我都在每个动作里,加个这个元素和观念:我要用英语和别人交流。

最后,再鼓励一下小伙伴们,改掉错误的观念,把英语当作一个交流工具来学。

如果,我们都为了用英语而学英语!抛弃面子,大胆开口,不出几个月,就马上“英语流利说”了!

想了解更多的话,请关注公众号: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