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读完了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卖血贯穿小说始终,每当遇到生活的不幸(主要是因为没钱),许三观能想到的就是卖血。因为卖一次血,他可以得到三十五元,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为了娶到许玉兰,他第一次卖血,自然灾害的那年,为了能让家里能改善下伙食,他又一次卖血,二乐乡下插队,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他再次卖血,一乐因为得了肝炎去上海治病,他一路上卖血,差点把命搭上,用他老婆许玉兰的话说,“你们的爹全是为了你们一次一次去卖血,卖血的钱全用在你们身上,你们是他用血喂大的。”最后一次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结果发现没有人要他的血了,只有油漆匠会要,他哭了,不知所措,在城里的街道上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许三观看来,他还能卖血,说明他的价值还在,当他发现他的血没人要了,他对于家人的价值也就消失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后家里要是再遇上灾祸,我怎么办啊?”这或许就是一个父亲对于家庭全部的爱吧,但是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这份父爱,当他的孩子被街坊告知许三观在大街上哭着走着,孩子们的反应却是父亲在街上哭,把他们的脸面都丢尽了,让街坊以为他们不孝顺。
想想自己,不也是那些孩子吗?父母年纪大了,催着找对象,催着结婚,催着生孩子,或许有他们的虚荣心,但此刻我却更深地体会到了我爸妈经常说的那些话,“趁着我们现在身体还行,你赶紧结婚生个孩子,我们还能帮着给带带,等我们老了身体不行了,我们不仅帮不了你,还会成为你的累赘。”其实在他们的心里,他们的余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帮自己的儿子把他的儿子带大,可是我并不曾真正地了解过他们的心声,我也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为什么他们现在有吃有喝的,有福不享非要给自己找罪受呢?我如果一辈子不结婚我就不幸福了吗?他们有真正考虑过我想要的生活吗?是的,两代人就是在两条平行线上相向用力,都试图努力着能够在某个交点上交汇,却发现相视过后越走越远。这个问题有答案吗?我不知道,因为我确实无法平衡好与父母的关系,更多时候却是敷衍,想想脸上一阵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