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唐尧虞舜夏商周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华夏民族,这里的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之子夏启建立。
夏朝建立之前是部落制,主要有三大部落,炎帝部、黄帝部、蚩尤部。
黄帝乃少典之子,他的轩辕部较神农部来说属于新兴部落。但黄帝于阪泉之战大败最后一任炎帝榆惘后,神农氏投降,从此炎黄一家,华夏族初步形成。
蚩尤崛起后,在与炎黄大战中失败,其部落不服管束,被称为蛮族——九夷或九黎。
黄帝作为华夏族的大首领,创文字、播百谷、重生产、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把历史从蒙昧、野蛮带入文明,遂被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有四妃,其正室西陵氏嫘祖生二子。长子青阳(玄嚣),即少昊,居江水称白帝,好音律。昌意居若水,曾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黄帝传子少昊,少昊传位于其侄颛顼。
颛顼,昌意之子,称玄帝。幼随少昊学音律,在位期间创历法,后其子皆不肖流放边地,传位于其侄帝喾。
帝喾,青阳(少昊)之孙,在位期间制定了节气,后传位于其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称唐尧。尧深受百姓爱戴,但其子朱丹不肖,遂禅让帝位于舜,嫁二女娥皇女英,开创中国历史的禅让制。
舜以德行而名天下,受民爱戴,后禅让帝位于治水有功的禹。
禹,鲧之子,鲧十年治水而无功,为舜所杀。鲧子禹继续治水,以疏代堵,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名声鹊起。禹当首领后,涂山会诸侯,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雏形。
夏
禹后欲禅位于皋陶先死,改传伯益,但他的儿子启手掌兵权,夺益帝位,史称“大禹传子”。启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标志着中华从部落走向国家的伟大跨越,也是禅让制的结束,世袭制的开始。
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期间平定了伯益的叛乱。但启之子太康无道,东夷后羿夺位,称“太康失国”。
后羿沉溺游猎,手下寒浞执政,杀后羿而自立为王。后太康的弟弟仲康之孙少康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以后经历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从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俗称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到夏桀被商汤灭国。
商
夏末,商汤得伊尹而在鸣条灭夏而立,拉开了商朝六百年历史。商也被称为青铜史。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先商”、“早商”、“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商朝的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商后期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后来周朝宗法制奠定了基础。
由于商朝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导致商朝的矛盾在中后期加剧,商王的统治区狭小,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贵族的领地,王权的争夺激烈,同时奴隶的反抗斗争兴起,尽管盘庚迁都至殷减缓了矛盾,迎来武丁盛世。但矛盾并未消除,其子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帝辛,也是被人们认为昏庸,实则雄图大略的纣王上台,一展雄风,带兵东征,把中华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但连年征战国力受损,激化了政治矛盾,他意图改革,大胆提出“民主”来消弱贵族,但被以周为代表的诸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联合所灭。
周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周在季历时崛起,商王文丁忌惮其势杀季历,周商矛盾隐起。
西伯候姬昌,史称周文王,那时商朝社会矛盾尖锐,姬昌欲学汤取而代之,在他的带领下周国开始兴盛。纣王察觉,囚姬昌多年才放还。归周后的姬昌拉姜子牙出山谋商,功业未成而身先死,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于牧野之战败纣,灭商建周。
周武王时期,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实施分封制,大肆分封诸侯。
武王后,传其子成王诵,成王传子周康王。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周朝经历了安定的成康之治后,又经历了“昭穆”两代的东征西伐,尽管疆土不断扩大,但国力渐衰,这也是周朝由兴转衰的起点。
此时西北戎狄渐兴,周民深受其害。周幽王时烽火戏诸侯,废嫡而立幼,引发诸侯不满,联犬戎而杀幽王,西周覆灭。
西周灭东周起
诸侯合立幽王嫡子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开始不在是周天子的时代。
平王时期,称霸的郑庄公破坏井田制,与平王发生了互相质子事件。后期郑庄公拒绝朝贡并与周天子大战,极大降低周天子的地位,从此失去制约的诸侯崛起,历史进入混乱的春秋与战国时期。
春秋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战胜者便会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首先是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强兵富国。后以“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又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伐楚,订立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死后诸子相争,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召开诸侯大会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不足,受辱于楚成王。宋楚泓水一战,楚成王一时称霸。
可惜,齐桓公的时代刚刚过去,属于晋文公的时代即将来临,楚成王注定是绿叶衬红花。
晋国发生郦姬之乱,太子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出逃19年回国继君位,安国政,整军纪,信于民,结交秦。在位期间助周襄王复位,后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成王,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霸主。
春秋时的秦国属于西垂小国,不被中原认可。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欲谋中原之地,晋襄公子承父志,厄住秦东进之路,秦无奈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晋文襄两代之后,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大败晋军之威,故围攻宋国,晋不敢救,从此楚国称霸中原。
楚庄王死后,晋楚拉锯站开始,中原疲战。此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兴起。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不久阖闾伐越而亡,其子夫差为报父仇兴兵败越,后大败齐军成为小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复国灭吴,随后北上与齐晋会盟,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战国
春秋末期,战国之初,赵、魏、韩三家分晋;齐国姜氏政权被田氏取代;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从西垂小地崛起;楚威王大败越王尽收吴越之地三千里。
经历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格局的七雄局面,史称战国。
七国都曾变法改革强其国力,但只有秦国的变法更为彻底,且没有夭折,因此战国从开始就已注定秦扫六合的结局。
秦国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是因为秦国相较于其他六国属于年青一国,它的那套繁文缛节,以及贵族根基还未牢固,变法易于接受。更在于,秦国接连几代国君英明,清楚变法对于秦国发展的重要性,而且秦几代国相皆出法家,逐步深化秦之法治。
反观其他六国皆有变法,却无一延续。齐国到了狂傲自大的齐王田地手里,因其贪燕之地,被燕国大将乐毅反攻而几乎灭国,从此齐一蹶不振。燕国更是在几度内乱后国力不振,在乐毅、苏秦之后再无人焉。
楚国在楚威王之后,楚怀王坐享余威几十年,终被秦所囚,再后来屈原投江,白起一举攻破楚都,灭其主力,无卷土重来的能力。
魏国在老谋深算的魏惠王手里,痛失两大国士,商鞅、张仪为秦所用消魏主力,自此魏国一步步从强盛走向了衰落。尽管后来有了可力挽狂澜的魏无忌,也在其兄长的猜疑下奔赵。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下有了可与秦抗衡的能力。但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赵武灵王却为了当一个好父亲,使得褚位不明被活活饿死后,旧贵族反扑,改革被彻底否决。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兵卒40万,使其元气大伤,再无胜算。
最后一个韩国,国小军弱,又与秦毗邻,不足为虑。
再看秦国,秦孝公以后,秦惠文王即位,虽杀商鞅却不废其法,任用张仪合纵连横,收复巴蜀粮仓,秦国国力空前强盛。尽管有了秦武王夺周九鼎而气决致使季君之乱这个小插曲,但随后掌权的秦宣太后和在位54年的秦昭襄王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又有战神白起四处征伐,六国早已是名存实亡。这时,后世国君只要不傻秦扫六合乃是迟早之事。
又遇到吕不韦以杂家治国10年,亡周灭韩,给秦王嬴政打开了结束战国的大门。
战国末年,奋六世余烈的秦国在最后一任秦王嬴政手里实现扫六合,建立起强盛的大秦帝国。自此长达两千年的奴隶社会告终,迎来了新的封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