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班成了惯例,浪费就成了常态

                                      当加班成了惯例,浪费就成了常态


开心快乐


         朋友娟子总是很难约,因为每次打电话,她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    好不容易驱散了阴天阵雨的大晴天,我们几个早就约好下班之后赶赴一家新开的川菜馆子打打牙祭,聊聊八卦,顺便做做脸美美容。

        我们三个左等右等,对着菜谱上的图片朝思暮想,可娟子还没有来。明明五分钟前还说马上就到,正想着联系,娟子的电话就来了。

         "亲爱的,各位,给我打包吧,我得加班了。"电话里娟子的声音无比凄苦郁闷。

          "这都大晚上了,有啥班非得下班时间加,白天的时间都让天狗吃了啊。"

          我们三你一句我一句策动娟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逃班,而且本来就是非工作时间,没有加班伙食补助,也没有加班费补贴,按照以往娟子口中的加班,也无非就是打扫一下卫生,整理一下档案文卷,然后对着电脑熬时间。

          不知何时,加班已经是一些企业考验员工认真敬业与否的衡量标准。加班文化虽然没有文明规定,但是早已如一条暗线,潜移默化的缠绕在每一个人的脚下。

          下班时间到了,你的脚便如千斤重,互相观望着,大家都没走,你怎么好意思先走。

           嘀嗒嘀嗒,时钟不容刻缓的向前,你的心思早已插上翅膀,可身体还沾在座位上,继续观望。    

        大灯开着,电脑开着,空调开着,热水器还在孜孜不倦的供着热量。

         有活吗?    没有,白天都干完了。

          现在,也没什么事情可做。

         那为什么不走?    大家不都没走吗,先走,不就成不受管教的异类了。 早知道,白天就少干点事,加班的时候也有事可做。    

         为什么每到月底,季末,年底特别忙?    

         不知道,就是一下子好多事就突然聚到一起了。    

         好像除了月底,季末,年底最后那些天,其他时间都在喂鸟了。

         一天24小时,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一半在活着,一半在重复的活着。  

         工作分配不均,任务细化不到,不讲求个人差异效率,除了巨大的浪费,还有累成狗的月季年底综合症。    


图片发自简书A

            周末下午2点,娟子的电话又打了过来。    

        "今天我们有大会要开,我晚点再和你们聚。"    等到见到娟子,已经是晚上9点,她一脸疲惫,问大会开的怎么样。      

         会议总是提前通知,所以2点到5点在等待。    

         各路人马相聚一堂,思想得交流,八卦得交换,信息得传播。  

         哪家的馆子饺子做的最好吃,改天去吃吃;某某某明星竟然出轨了,白瞎了一张脸;你的儿子学习排名第几?你的女儿最近相成功了不?    

         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不得好好拉一拉家常,增进增进感情。     半个小时热身会结束,进入正题。    

        总结展望再总结,安排推进再安排,明明一二三四点能说清楚的事,非得每个词语前加上一系列修饰语。    

        最后,你好我好大家好!        

        会开太短,没质量,稿子太薄,没深度。    

       于是,这个讲完那个讲,不拿个稿子对着,一个晃神都不知道自己念哪了。     熬夜通宵,绞尽脑汁的修改自词语句,添添补补,以为要开一场文学盛会。      

         水电费不要钱啊,资料设备不要钱啊。    

        不要生活,不要社交,媳妇从天上掉下来啊,  不要自我空间,不要休息放松,不要自我提升,致力于研究智能机器人可能更划算。        

        企业的成长来源于企业人的成长,不要让加班成了一种文化,浪费成为一种自得,在有效的时间做有利的事。        

       提高效能,解放自我,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    

       加班,留给不讲效率,插科打诨的拖延症患者,是病,得治!



完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