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凌晨,因为失眠,又听了一遍罗辑思维第183期——如何成为一个高手。节目的内容,概括起来就四个字:刻意练习。可是,节目的内容却让我领悟和反思了自己写笔记的问题。
上次反思笔记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一直以来记录的笔记,其实都只不过是抄录和评述,其实算不上是万维刚老师所谓的“笔记”。我得到这个感悟,是听到钱钟书先生记录笔记的方法。
在这之前,我都是抄录一些内容,对文字的内容评头论足。指完全是跑偏了。按照万维刚老师的说法:为什么要记笔记?就是为了以后再回顾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浏览笔记,来最快速度的达到目的。读书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掌握书里的知识,学习作者的观点。我又不是出版社的编辑,干嘛要对书里的内容评头论足,挑三拣四呢?
所以,万维刚老师的笔记法,第一步就是记录“逻辑脉络”,其实就是要记下来这本书讲了什么,怎么讲的。有了这个概述,以后回忆起这本书的时候,核心内容就已经跃然纸上了啊。只不过,要分析清一篇文章,一本书的逻辑脉络,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刻意练习”。
第二步,也是我做的最不好的一步,就是“带走亮点”。按照万维刚老师的说法:把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内容,都摘录下来。这些内容,要么论述精彩,举例恰当;要么引起了我的某个想法(以后还可能回来再研读)。总之,我不应该评论书里的内容的好坏。选我觉得好的地方摘录下来就可以了。觉得不好的地方,假装没看见好了。那些只不过不是亮点而已。
第三步是要记录大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个我做的还不错。
2016年11月14日下午,阅读了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一期的话题是:为什么你见不得别人的好。其中就提到了在还没有进入人生的第四个阶段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两种状态:你行我不行;我行你不行。在这两种状态中,我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别人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到对方不足的地方;看自己的时候,则可能看到自己“好”的地方。显然我就是吸入了这个循环中。因此,当我阅读的时候,总是会去发现作者的“问题”,挑毛病,以获得一种虚伪的自我满足。
2016年11月14日,晚上我大约只睡了4个小时,大脑完全被自己的发型震惊了。我想这不会是一个终点,随着笔记记录的越来越多,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发现,纠正。
笔记,其实就是大脑的一个外挂,一个硬盘。就算大脑的容量很大,但是,把所有的内容都装到大脑里,也是不可理的。过去的30多年,我极大的忽略了笔记的作用,认为只要多读几遍,把知识融汇到自己的思想中,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这还不够,因为大脑的记忆天然具有模糊性,不像文字(文字其实也不是完全精确的)。
借用罗辑思维这一期的主题内容:刻意练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