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二十岁的宋神宗登基,三司使(国家财政委员会主任)告知“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大宋此时的财政濒临崩溃。境内忧患不断,境外强敌环伺,在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每年的岁币又是一大负担。宋神宗希望改变这种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于是找来老宰相富弼寻求富强之路,结果富弼说:“咱们好好苟活着过日子就行了,千万不要对外用兵。”宋神宗大失所望,又是保守派那套理论。王安石提出增财强兵的主张,深得神宗欣赏。遂起用王安石,提拔为翰林学士。一场改革运动开始了,史称“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1021年出生在一个地方官吏家庭。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在地方上做官25年,46岁调入京城。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受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指导实施变法。王安石以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发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王安石建立了一个主持变法的机构叫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订新法,颁布天下。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青苗法”。每年春天青黄不接时,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收后偿还,使农民避免地主豪绅的高利盘剥。具体操作步骤就是建立大型粮仓,收购粮食,平抑物价,丰年低价收,灾年加点钱卖(国家储备粮制度)这是王安石早年在鄞县采用的办法,结果农民有饭吃,国库有余粮,好评如潮。
这一年京师发生了地震,河北发生水灾,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和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就朝廷财政发生激烈争执,形成对峙。苏洵(苏轼父亲)专门写了一篇《辨奸论》,这个“奸”就是指王安石,可见当时的保守派对王安石的成见之深。但宋神宗选择支持王安石,弹劾他的要么被贬,要么罢官,就连太后和亲王也不能避免。于是,王安石的变法得以继续。
因为变法效果卓著,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1078年宋神宗将年号熙宁改为“元丰”,意为国家富足充盈之意。并且因为有钱,能对军事大力支持,宋朝仅有的几次胜仗,譬如熙河之役,就是在这一时期打赢的。
王安石变法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虽然每项新法在推行后,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十显著。国家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青苗免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熙宁变法不但没有让百姓过上富庶的生活,反而使原本隐藏在一团和气之下的社会矛盾更加集中地暴露出来。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固然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无论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疏漏,还是对于时局判断的失误,都使得这次规模空前的变法运动难以继续推行下去。一幅《流民图》揭示了当时宋朝百姓的生活现状。
新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保守派势力非常强大,最后支持王安石的宋神宗也逐渐动摇起来。王安石两次被迫辞职,从此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执政,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掌握大权,新法一个个被废除。北宋失去了难得的“中兴”机会,从此加速走向了下坡路。
(陪伴营2023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