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动
发展是大自然中个体事物从出生开始到消亡结束再到新事物出生开始的一个客观运动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的客观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一个运动过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发展由不同阶段的运动组成,因而运动贯穿了存在与发展全部过程。
一、运动的含义
1.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大自然(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具有绝对性,还具有普遍性。
2. 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是人类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更深入具体地揭示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的联系。狭义相对论关于质量与速度关系的定律──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和质量与能量关系的定律──没有无能量的质量,质量与能量成正比(E=mc2)就是有力的例证。
由此可见,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必然导出运动守恒的原理。恩格斯说:“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来”。
在对立统一的公式 1=1/2∧n n≥0 中,n即是变量,体现的是物质不断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体现了物质不断运动的状态。
3.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包含了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两者是相对立的统一。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刻舟求剑》所寓意的正是告诉世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1 静止
静止,是物质在运动中的特殊状态。把运动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静止就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是绝对性中的相对性亦就是“相对静止”。
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一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等等。
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例如当原子核内质子数没有改变时,它仍然是一定的化学元素的原子而不是别种化学元素的原子;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时,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但是在原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们的内部仍然在运动,并且归根结柢[dǐ]要引起它们的质变。因此,静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只是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3.2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
静止与运动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体现。静止与运动是事物发展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个阶段,发展包含静止与运动。静止与运动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其包含于发展之中。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另一方面,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包含了静止;静止包含于运动之中,是相对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相对的静止并不是单纯消极保守的因素,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成为具有确定性质和确定形态 的事物,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并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现代科学表明,即使是寿命极短的微观粒子,在其存在的瞬间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也有可以观测和描述的确定性质。
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的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例如要计算物体的位移,就必须选择一定的参考系作为静止的框架;这种选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相对的静止是客观存在的。
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在事物的内部生长出新的因素,为事物向高级形态发展准备条件。例如各种社会形态都有相对稳定即相对静止的一面,因而生产力才能在内部发展起来,最后促使一种社会形态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
3.3极端观点
形而上学 这种观点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的东西,不是把静止看成运动的特殊表现,而是把它看成与运动不相容的独立状态。这样,在形而上学者那里就出现了所谓不变的天体、不变的物种、不变的社会制度、不变的人性等等荒谬的观念。
相对主义 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任何意义上的静止,因而也就必然否认宇宙间有任何确定的事物。这两种观点都已被实践和科学所驳倒。
二、运动本质
运动是指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变化的一个过程,运动主要是指的物质的根本属性,反映的是物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事物在运动着,它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
1、 运动本质的内容
运动的本质是指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大自然(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具有绝对性,还具有普遍性。
运动的内容从物质与意识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进一步可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哲学三个角度进行理解。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一切无从谈起。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或者说时空中的位置变化。这一定义简洁明了,适用于描述各种物体的机械运动。牛顿的运动定律为我们提供了描述和预测物体运动的数学工具,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时空和运动的理解,特别是在高速和强引力场的情况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物通过运动体现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生命的表达。毛泽东同志曾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存在依赖于各种形式的运动,如细胞运动、肌肉收缩等。生物体通过运动来适应环境、获取资源和维持生存。
在哲学层面,运动被视为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自我、是主体,是消逝过程中的持久东西。运动是物体打破静止、主动追寻前进方向的表现,具有哲学上的主动性和变化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统一于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大自然(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具有绝对性,并具有普遍性。
2 、运动的形式
运动的基本形式分为统一运动与对立运动,具体的说就是运动的基本形式分为向心运动与离心运动,这两种运动是大自然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太阳系中,所有的物质都围绕着太阴作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小一个家庭,大到一个集团再大到一个国家,无不在作统一运动和对立运动。对立统一的公式 1=1/2∧n n≥0 中,1代表统一的运动,2∧n代表对立的运动,而所有的对立运动都包含在统一运动之中,同时统一运动又体现于对立运动中,两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而从物质与意识的角度来看,又分为以下常见的五种:
第一 机械运动 ,指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第二 物理运动,包括热、光、电磁等形式的运动。例如,热传递是热运动的一种表现;光的传播是光运动的体现;电流的流动属于电磁运动。
第三 化学运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运动形式,如物质的化合与分解。
第四 生命运动,这是生物有机体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包括生长、发育、繁殖、新陈代谢等。
第五 社会运动,以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活动,如社会制度的变革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成、经济的发展运动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等。
3 、运动的状态
大自然中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止与运动两种最基本的状态。
运动状态,是指物体进行机械运动时相对某个参考系的状态。运动状态有静止、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也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多种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状态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描述两个方面。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情况。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其一 运动状态的性质:
运动状态的性质主要关注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静止状态,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即物体保持原地不动。
第二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相等的位移,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保持不变。
第三 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可以是速度的大小变化,也可以是速度方向的变化。
第四 减速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减小,可以是速度大小的减小,也可以是速度方向的改变。
第五 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轨迹运动,其速度方向和大小都会发生变化。
其二 运动状态的描述:
运动状态的描述则是对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位置,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通常用坐标系统来表示。
第二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属性。
第三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也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第四 时间,描述物体运动持续的时间,是运动状态变化的基础。
第五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直线距离,也是矢量。
在物理学中,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研究通常需要结合这些性质和描述进行。例如,在分析一个抛物运动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时间,以及这些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三、 运动的基本范畴
运动,是发展中的运动。运动的基本范畴,本质上是发展的基本范畴,运动的基本哲学范畴包括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现实与可能。
1. 原因与结果
1.1 原因与结果的含义
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大自然辩证法进一步认为,原因是指事物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最先的运动状态。
结果,唯物辩证法认为,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大自然辩证法进一步认为,结果是指事物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最后的运动状态。
1.2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因果关系属于发展中的运动的哲学范畴, 因果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这是因果关系的根本特点,符合运动的特点。因果联系就是包括时 间先后次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所以说,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为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原因中又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结果也有主次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基督教的因果报应纯粹是歪曲了的因果论,它是为剥削人民群众而产生的。宗教的福报因果关系不具有必然性,属于假因果。“佛前一跪两千年,不见菩萨生怜悯;暗问释迦因何故,原来未敬香火钱!”人民群众用如此精僻的诗句暗讽佛教的因果论,无疑是对佛学理论的科学批判。
宗教把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成全宗教剥削阶级的利益行为进行包装,美化成因果福报哲学来欺骗纯朴的人民群众。实际上,只有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的行为才会真正的得福报,因为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洒热血抛头颅,他们必然会得到福报,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革命英雄们。和平年代,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福报(人民群众的认可)。也就是说,一切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都是人民群众给与的,这是“果”;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因”。一旦伤害或背叛了人民群众,一切荣华富贵皆为梦幻泡影。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云:“…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古人云:“行善必昌,恶必殃。”说明了,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是“因”,是真“因”,而“昌”是真“果”,两者之间具有必然性。所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论才是真正的因果论,当然,宗教的因果论在创立初期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只是到了后来及现代就落后且消极甚至反动了。
故而,正确把握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可以让我们用唯物辩证法总结历史经验私教训,掌握大自然辩证法规律,揭穿封建迷信思想、批判宗教伪科学,把握现在,预测未来。
2. 必然与偶然
2.1 必然与偶然的含义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即确定性趋势和非确定性 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会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换言之,即百分之百发生,必然性属于事件发生的大概率趋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大自然辩证法进一步认为,必然性是指事物的主要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必定发生的运动趋势。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偶然性,唯物辩证法认为 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换言之,即不一定百分之百发生,但还是发生了,偶然性属于事件发生的小概率趋势。
大自然辩证法进一步认为,偶然性是指事物的次要矛盾于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主要矛盾后在发展过程中必定发生的运动趋势。
2.2 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
由于是物的主要矛盾的运动,所以,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从革命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是中华儿女生活工作的基本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的产生是革命实践的必然结果,其具有必然性,但其由伟人毛泽东提出来又具有偶然性。
正因为是事物的次要矛盾于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主要矛盾后的运动,所以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开始起影响作用,后来才起到决定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大自然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包含着偶然性,偶然性体现出必然性,二者相互对立又统一。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所以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的基础,我们要着重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本质规律,同时要重视偶然性和非本质规律,从而 把握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坚决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这种错误的观点片面的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把实际上的偶然性经过偷换概念后当成必然性;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这种错误的观点片面的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
3. 现实与可能
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反映事物矛盾运动的全过程。
3.1 现实与可能的含义:
现实,是指一切实际存在着的相互联系的事物的综合。换言之,现实是指事物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当前的运动状态。
可能,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换言之,可能是指事物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未来的运动趋势。
3.2 辩证关系
可能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不是可能。
所以说,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从现实出发,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转化为 现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坏的可能成为现实。敢于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有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机会,斗争是现实,解放才有可能。皈依在宗教门下,永远只能生活在妄念之中;听信剥削阶级的“民主自由”鬼话,,永远逃不出剥削阶级的魔爪。
总而言之,运动是物质的对立统一的体现。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客观的,因而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具有相对性、特殊性、对于意识的运动还具有主观性。
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世界,也是不断发展的世界。换言之,大自然是永恒运动的大自然,也是不断发展的大自然。
(郑裕波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