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困惑: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这个问题在现在知识碎片化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每天摄入的各种知识碎片太多了,乍一看上去好像知道不少,但都是零散的碎片,没有织成一张网。
看了就忘,感觉像没看一样。
那怎么办呢?
我看了一些相关博主的分析,发现有6个步骤可操作。
第一步,入门,定义清楚“边界”。
刚学一门学科的时候,很容易觉得这门学科的内容非常庞杂,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最基础的教材,先弄清楚:这门学科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
这就相当于在浩瀚的知识大海中,先框定了一片小的区域,再在这个区域探索。
第二步,搭建“骨架”,建立学科的整体框架。
任何学科都有其“知识树”,树干是核心分支,树枝是细分领域。先搭“树干”,再添“枝叶”,避免碎片化。
这个时候的做法是,找1-3本经典的高校教材,认真阅读书的目录,结合权威的学科分类,借助思维导图,建立这个学科的主要框架和模块。
第三步,填充“肌肉”,找到核心的概念和原理。
如果说学科的框架是“骨架”,那么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原理就是“关节”和“肌肉”,决定了这个知识体系的稳固性。
这个时候,就需要优先抓“少而精”的核心内容。
具体的做法是,为上述建立的每一个模块提炼出核心概念,这些一般都是反复出现的专业术语,在此基础上,理解其中的每个核心原理、专业定律等。
这个时候,如果能找到专业的大拿来请教,是更为快速的方式。
在大拿的帮助下,可以快速理清一门学科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
第四步,编织“网络”,梳理知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这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
因为零散的概念和框架只是“零件”,需用逻辑关系(因果、包含、对立、交叉等)串联成“网络”,这是知识体系从“碎片”到“系统”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了解到了很多知识,但没有形成网络,就是缺少了这一步。
这个时候,我们以画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就像人物关系图一样,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你脑袋里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想要检验自己是否了解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尝试用一句话总结或者复述的方式,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白。
如果能说明白,那就意味着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不行,那就需要再研究。
第五步,“实践”闭环,通过输出与应用查漏补缺。
我们之所以学习知识,最核心的是要用它来解决问题。
所以,知识体系是否扎实,需通过“解决问题”检验。
所谓知行合一,到了这一阶段,我们就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比如,用它来做案例分析;采用费曼学习法向“外行人”讲解知识,等等。
当遇到讲得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知识的盲区,需要补学。
借此,在实践中暴露问题,进而倒逼自己去完善。
有了这五步,基本上一门知识的体系就建立得差不多了。如果你只是想了解皮毛,基本就够用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那么就要加上下一步。
第六步,动态“扩容”,关注跨学科知识与前沿发现。
因为知识体系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是要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所以需要与其他学科和前沿进展连接,避免僵化。
这个时候,就需要关注学科中的前沿领域,了解其对传统体系的补充或挑战,更新框架;并且关注交叉学科的新动态,补充新理解,让体系“活”起来。
综上,你会发现,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绝对不是一上来就精读某本书。而是先泛读,先看基础书的目录、核心概念,再深入细节,这样才能“先见森林后见树木”。
在此基础上,慢慢来,一步一步精进。
当然,这个过程中,切忌贪多,而是要聚焦核心。
一般来说,按这个流程,通常1-2周可搭建初步框架,1-2个月能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每个环节都直指“体系化”核心,避免无效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