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4+5.5=9.5
主观来说,这相当符合我对于不同于程式化的植物学著作的期待,这是一本可以轻松坐在沙发上对着水果篮子阅读的书,准确、详细、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全书阅读流畅,文章轻松愉快,带有一点过去时代的回忆,对于80后来说极有共鸣。4星满分
客观来说,史博士的文笔毫无疑问,尤其是他长期从事编辑作者工作,在文章的内容和排版上较之其他作者更为合理美观,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立意在于更为贴近生活,更为容易使人接受的常见可食用植物来进行植物学知识普及宣传,面向于最广大的受众,是一本普及型的书籍。在内容上,为了照顾受众,因此文章内容较为浅显,更多的集中于生活,专业性不强,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植物学爱好者来说过于基础,未能两全,也是遗憾。所以扣除0.5星。
植物学的科普书籍很多,我们对于植物的兴趣也很浓厚,在诗经的时代,我们就将各种植物区分出来,并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将之用于生活(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召南.野有死麋》),甚至用于对于美人的形容(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邶风·简兮》),这个时代的植物是感性的,是寄托了人们的情感的,就像屈原在《楚辞》中“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云中君)或是“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九章·橘颂)所表达的,虽然撰写的是植物,感怀的却是自身。这个时代无论中外,都喜欢借以植物来抒发胸臆,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是人类对于美的共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也开始扮演起了更多的角色,草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类对抗疾病的唯一选择,而花园、盆景也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和景观进入了大众的生活,而对于植物的认知也不断进步,从笼统的博物学著作到细致的分类学研究,再到现在对于专属植物的深入研究,植物学在发展中慢慢的成为了一门重要学科。
现今,大部分的植物学著作都是严谨的科学著作,作者写作一般严格按照自林奈以来的植物学分类法则,有着明确的植物名、拉丁名、分类位置、基本分布、演化历史,图片资料、生态位作用,再加上一些相关的故事趣闻,就构成一本完整的植物学著作。这样的著作非常的精确,但也非常的难读。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这本书,是写给普通人看的植物书。单篇的篇幅都不长,文章前面一般是植物介绍,包括惯例的学名拉丁名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但是与其他著作不同,本书的主旨在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为什么好吃?这些问题,在以前会被很多的植物学家认为是对他们专业的轻视,但不可否认,这才是最为贴近人们生活的植物学。我们认识植物,并不是在莽莽的森林之中,而是在田间地头,甚至是在菜场超市之中,而在越来越城市化的现在,五谷不分,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日常,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已经经过了精心处理,甚至是处理完毕的食材,我们轻巧的剥取山核桃的果仁,却不知道他的外面曾经有嫩绿的果肉;我们为菠萝凤梨是不是一个东西争执不下,却不知道地里的菠萝长的像个手雷;我们吹嘘这火龙果的种种神秘,但却无法想象这是仙人掌的果实;我们追捧着来自新西兰的奇异果,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曾在它的棚架下纳凉……我们熟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植物,这里的植物都曾是我们的盘中餐、桌上客,但又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竹子的鲜,大米的香,西瓜无籽,大豆发芽……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食物为什么好吃,为什么这样。这是我们身边的植物学,也是我们锅里的植物学。
本书的质量极为良心,印刷用纸极为考究,重量感人,排版相当细致,配图准确精美。史军史博士是植物学博士,有较多的野外考察科研经验,加之长期以来都从事图书杂志的编辑策划,并是多家知名刊物的专栏作者,因此他的文章专业水准极高,文章内容流畅,长短编排舒适,加上本文属于身边的植物学介绍,更多了对于生活和过往的回忆,全文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愉悦与温暖,这是一本真正面向大众的植物学著作。
本书也许对于资深植物爱好者来说有些浅显,但是对于唤起人们对于植物的兴趣与热爱,让更多的人了解植物,接触植物,保护植物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