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恰好跟已为人母的闺蜜约饭,闺蜜跟我说了昨晚她经历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哎呀,有八卦听啊!我马上翘首以待地放下筷子听她开讲,只是当她讲到后半段时,我突然就没有兴致再继续听下去了,因为职业病犯得厉害,当时就只想冲着她的脑门敲一下,提醒她关注的重点错了。
她到底说到了什么,让我听得连连摇头呢?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只是日常里的一个小细节。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今天刚好是闺蜜的工作截止日,所以昨晚她将一部分工作带回了家。正当闺蜜在自家书房埋头工作时,她的宝贝儿子进来了,挽着闺蜜的手臂腻歪着,要跟妈妈玩游戏,要听妈妈讲故事……当时闺蜜被一个策划案弄得焦头烂额,心里非常不耐烦,再被孩子这么一闹,情绪突然就爆发了。
“你给我出去!别烦我了!”
被吼的儿子愣了愣,面部肌肉也抽动了一下,闺蜜还以为孩子要开始哭闹了,心里更是一阵绝望的叹息,结果儿子只是沉默着乖乖出去了。然后自家的老公就进来了,嘘寒问暖了一阵,还出去给自己热了一杯牛奶,让闺蜜觉得自家老公怎么突然就变得如此体贴温柔,balabala……闺蜜的关注点,显然是落在了后半段自家老公的嘘寒问暖上,她还饶有兴致地考虑了那个家伙是不是最近做了什么亏心事,所以临时抱佛脚,以便将功补过。
这其实说明,闺蜜对于她情绪的影响力的觉知是不足的,她当时担心孩子“会不会哭”,关注的其实是那个会给她的工作造成影响的破坏性动作,却完全忽略了受到自己的情绪冲击的孩子,当时的内心体验是什么样的。而当孩子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具有破坏性的动作后,也就让闺蜜自然而然地将这件事略过了。
闺蜜听我讲完后,突然才反应过来,这个小插曲真的被她忽略不计了,毕竟像她这种急性子平时没少吼孩子,有在理的事情,也有不在理的事情,但是她都不会再把这个情绪重新拿出来与孩子好好沟通,只是一厢情愿地觉得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孩子肯定不会记恨,会谅解妈妈的。
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孩子是一定会受到这种具有冲击力的情绪的扰动,从而自行在内心去建立一个对此情绪的认知,再生成一套以应对这种情绪的行为,以便于对这种扰动加以把控。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会在内在形成不良认知的建构,同时也可能形成一套不良的应对策略。这时闺蜜提出了一个疑惑,那为了让自己今后能少发脾气,从惯性忽略的状态里重新认知自己的情绪,她该怎么办呢?
【相比少发脾气,更需要觉知情绪】
正如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所说,情绪是一种内在能量,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情绪的能量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急性子的父母们需要改变的并不是少发脾气。对于你们来说,更加重要的是,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保持对自己、对孩子状况的清醒觉知。
觉察的第一步,就是认知我们情绪的来源。
【孩子可能成为了你家庭、职场背后的情绪垃圾桶。】
人一旦有了情绪,是需要一个出口的。不然大量的情绪能量积压在心里,是会活活把人憋出病来的,因此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地方,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每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因为孩子而发那么大的脾气吗?
其实从之前闺蜜的那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她真正被惹得一肚子火的事情是那份策划方案,而孩子只是点燃导火索的一根火柴罢了。因为孩子是我们的亲密关系,同时他们也是弱势群体,较之其它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最安全的宣泄对象,因此也常常会成为大人情绪的垃圾桶。
觉察的第二步,就是认知我们的情绪本身。
【我们的情绪背后都有历史。】
我正在辅导着的一个四年级特别叛逆的男孩子,他的母亲是一位对自我要求特别严格的女性。因此儿子的作业本上凡是出现了写的歪歪扭扭的字,都是足以将她激怒并且与孩子大吵一架的导火索,每次战役皆以被她撕掉作业本的方式,来表明她坚决的态度与立场,但是无论撕掉多少本作业,儿子的字依旧写的歪歪扭扭。
这位母亲在与我交流时,言语中流露出许多焦虑不安,经过几次的引导之后,她终于说出自己非常害怕作业被老师收上去之后,老师在家长群里的点评。因为她从小都是学校里的优等生,从来没有被老师批评过,她实在是受不了自己因为儿子的字写得丑而被老师批评。
当她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情绪背后隐藏着那么多的故事,情绪并非单纯是对于儿子的字写得难看的情绪,更多是她对她自身脆弱自尊的维护的情绪,因此在面对儿歪歪扭扭的字的时候,她一直以来铁面无情的苛刻态度也稍稍缓和了一些。
觉察的第三步,就是认知缓解情绪张力的方法。
【找一个正确宣泄情绪的方法。】
1、体验投入:去感知你的情绪对你身体的影响
体验投入就是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的体验里,就将自己停留在那个体验里,去觉知自己的情绪的过程。比如,我们发现肩膀僵硬了,感觉有一股气压在身体里乱窜,甚至是感觉到胸口有些发闷……通过这个身体感觉,我们察觉到自己开始生气了,当我们愈发能够清楚地看到它,它被转化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我们就得到了更多时间来处理它。
2、利用运动或正念冥想缓解情绪的张力
刚刚我提到的这位母亲自从开始了自我觉知之后,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进步特别大。在最近的一次辅导里,她向我表达了她与儿子又一次因为作业而爆发的冲突。但是这次冲突与以往不同,她将马上就要宣泄到儿子身上的怒火缓了缓,然后自己一个人走到了小区花园里。她先是在傍晚凉爽的空气里深呼吸了几口,然后在绿树成荫的环境里慢慢地走了四圈,感受着满眼的绿与散步带给自己的放松。直到自己的情绪平复下去了,才回到家里去与孩子继续交流。
之后与孩子的交流让她觉得非常满意,一方面是孩子的接纳程度比较好,她最满意的还是自己那种张弛有度的沟通状态,她觉得这样的状态让她感受到了很多正向的体验,而不是曾经那种由于暴怒过后的兵荒马乱,给她留下的只有巨大的虚脱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