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通知书上竟然出现错别字,发生在高等学府的这个低级失误近段时间冲上了热搜。
这个失误发生在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上,错把“报到”写成了“报道”。被媒体曝光后,校方的解释是,录取通知书的印制学校交给了第三方,错不在学校。如此小儿科的失误发生在堂堂高等学府,再“完美”的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只会招来更尖锐的批评。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发生在一个地级市党报上的事情,该报错把市委主要领导牛某某打印成了朱某某,一时间成为坊间争相讨论的话题。为此,报社要撤当值主编的职,被牛书记知道后坚决否定了这个处理决定,告知报社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要小题大做。牛书记的宽宏大量赢得了大家的一片赞誉之声。最终报社还是给了相关责任人党纪处分。
我们常说“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一个错别字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声誉和形象。一旦出现这样的尴尬,造成的隐形损失再大的努力恐怕也无法挽回和弥补。
一个错边字的教训,值得反思和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