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孩子,小时候都总要爸爸妈妈抱抱,我家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一岁开始,从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探索世界,四处横冲直撞,到慢慢的学会了走路却使劲的要抱抱,拼命的往妈妈身上爬,把他放到地上就哇哇大哭。不少家长很是头疼,毕竟一直抱着孩子,对家长来说确实是太重了。
“妈妈抱抱!”
这是大部分刚学会说话的孩子说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刚懂事的孩子,随时随刻都在要抱抱,起床要抱抱,高兴要抱抱,不高兴也要抱抱,生病要抱抱……总之,只要看到妈妈,就会伸着小手要抱抱。一旦讨抱抱成功,就会立刻停止哭闹,变得安静下来。否则,便声嘶力竭的哭闹。
不少家长相信都有这种疑惑,孩子学会了走路,却一直要抱抱,这样疯狂的讨抱抱,究竟该不该抱呢?抱抱孩子,会不会给孩子养成坏习惯,把孩子宠坏呢?
答案是:再多的拥抱也不会宠坏孩子。
首先,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一直想要抱抱。
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慢慢的会爬了,会站了,会走了。他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一直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家长怀里看世界。同时,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宝宝为什么明明会走了还是执着的要抱抱?因为通过抱抱,宝宝的视野更开阔,在家长的怀里,他们看到的是自己视角所看不到的世界。
感到累了
学会走路以后,宝宝好像拥有无限的能量,怎么也停不下来。当他们走得累了,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便会伸手讨要抱抱。宝宝的腿长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成人走一步,宝宝通常需要走好几步,要他们追上成人的步伐,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当他们疲惫了,不想走了,便会伸出小手讨要抱抱,意思是“我走不动了,不想走了,抱抱我吧。”
获取安全感
有人说:三岁前,孩子都是属于妈妈的。这话一点不假。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
宝宝未出生前,在妈妈的子宫里被羊水包裹着,从而获得安全感。出生后,陌生的环境让宝宝感到害怕,从而通过哭表达出来。妈妈的心跳、妈妈的味道、妈妈的温度,妈妈的怀抱,都是宝宝所熟悉的,通过拥抱宝宝,宝宝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熟悉的气息,便会一下子安静下来停止哭闹。
随着宝宝慢慢的长大,我们认为宝宝已经学会走路了,不再需要我们抱抱了。但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仍然让他们觉得无比陌生,有太多的未知等待他们去探索,太多的新鲜事物等待他们去认知。在这个探索和认知的过程中,一旦孩子感觉到一丝一毫的不安全,安全感的缺失会让他们变得恐慌,便会讨要抱抱。妈妈的抱抱,是对孩子感情的回应。特别是在孩子会走了、断奶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来自家长的抚慰。你会发现,一旦你抱抱你的孩子,哭闹不止的他感到安全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这时妈妈如果选择责骂孩子或者无视孩子的哭闹,孩子便会更恐慌:“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孩子与妈妈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与满足孩子抱抱的需求,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抱抱,宝宝感受来自妈妈熟悉的温度和味道,感受来自妈妈的爱。原来妈妈是一直爱着我的。
有一首儿歌叫做《爱我你就抱抱我》,真实地表达了宝宝的想法:
“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
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
面对宝宝,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陪伴,不要吝啬对孩子表达我们的爱。下班回家多放下手机陪陪孩子,陪他们玩游戏,给他们讲故事。我时常会在睡前对孩子说,安心睡吧,妈妈爱你,爸爸爱你。爸爸妈妈永远都会陪着你长大。
当然,一直抱着宝宝确实是很累人的。如果家长实在觉得抱不动宝宝了,可以试着跟宝宝商量,“妈妈有些累了,你可以坐到推车里吗?”“妈妈抱不动你了,你可以下来自己走吗?妈妈会紧紧牵着你的手的。”要知道,对于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孩子来说,你温暖的怀抱就是他的全世界。
更多育儿资讯,经验分享,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