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结果发现后面有几句很难理解。无法确定是经书抄录错误还是直接没理解到位,
1,寒伤血和寒伤骨,
一位大佬认为寒伤骨才是正确的,他认为“因为肺主皮毛,所以热伤皮毛,因为肾主骨,所以寒伤骨”,
某认为他在瞎搞,热伤皮毛,和寒伤骨没关系,因为肺对应的是燥,而不是热。这类推理虽然搜到的最多,但是某觉得是在瞎扯(某不排除寒伤骨,只是说他的推理方式有问题)。
- 寒伤血某自己的理解是从两个角度,
1,热伤皮毛(肺),火克金。这个很正常。寒是北方水,水克火,寒伤血,也很好理解
2,从临床来看,体内有寒,血脉不痛。这个都是有寒伤到血
2,热伤皮毛,寒胜热
上面说了热伤皮毛,属于火克金的范畴,所以后面要跟怎么治愈被火热说伤,故用寒生热,水克火。
3,上面虽然勉强通达,但是为何经书中没有写什么胜燥,而且燥胜寒有事什么意思(金克水貌似无法骗自己了)
image.png
如果按照“木火土金水”对应“风热湿燥寒”,那么上图就突然少了“热胜燥(火克金),湿胜寒(土克水)。其实想来热怎么克制燥,越热只会更加燥吧?湿也对寒也不能克制。
所以某感觉六气直接对五行直接硬套本来就有问题。
但是针对燥胜寒某的理解是从左生右降理论中,肺的肃降会将心火的热带到下焦,水火既济。来克制下焦肾寒。倪师说的是肺将心的热量下压到小肠来暖肾。某知道这样理解不够完善,希望各位实行大佬评论区补充
4,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针对“皮毛生肾”其实某不甚解,但是群里朋友说后有一句“热散则精气生”,这句加上则有醍醐灌顶之效。不过深究这句出处,这个友人则说不出来。某百度也找不到相关消息。有知道出处的大佬,望评论区告知。不胜感激。
下方是内径原文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