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的力量
- 在网络世界里,参与行为本身能够创造独特的归属感,能够完善个人自我。
- 参与的力量在于和他人分享。
- 数字参与素养包含一系列的技能(说服、策展、讨论,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呈现),也包含多种参与方式,比如说给照片贴标签、收藏网站、编辑维基百科页面或者写博客。像其他的社会化媒体素养一样,培育参与素养除了需要个人具有某些技能,还需要一点儿社会化元素。垃圾识别的能力也很关键。
参与文化
- 参与文化不是一小撮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一种人人能够贡献的文化。
- 强调“参与文化”的新思潮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八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学界流行的文化阻力模型。文化阻力理论基本假设是,一般公民都被挡在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之外。
- 伊藤瑞子认为,交互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媒体形式正在支撑起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独一无二的学习文化。而调查发现引发这些学习机制的关键是媒体的点对点通信,以及年轻人的文化活动中所包含的知识,还有他们所热衷学习的知识。
- 兴趣驱动的社区不是由互相认识的人们组成,也不是由在数字媒体上闲逛和分享多媒体的人群组成。它们由素不相识的人组成,人们使用数字媒体找到彼此,并约谈、分享基于共同兴趣的东西。
参与技能
- 参与的幂律分布
- 博客的四种语言风格:过滤、链接、批评和倡议。虽然说博客能够担当的角色很多,不过以上四种角色最基础且最易
学习。- 很多博客对其受众的作用是“智能过滤器”,他们给受众选择,加入背景说明,并且列出特定兴趣的链接。
- “受众”和“观众”是不同的,因为你作为博主,总会在写作时考虑到一个社区,你可能并不认识这些人,但是他们不仅会阅读你的文字,还可能回应你的文字,并根据你的建议行事,还可能加入到你的讨论或者集体行动。
- 你所面向的受众类似于构成民主政体的政治公共空间——你们可以讨论大大小小的问题,你也能和他们一起分担自我管理的责任。不过受众不一定是政治性质的,也可以是来自兴趣驱动的社区里,其他和你有同样的专业技术、事业追求、兴趣爱好的人们。
- 要开始写“过滤”性质的博客,首先你得定义自己的受众。在博客帖子里发布指向任意网站的链接时,要时刻考虑你的受众。不要只分享链接,要加上前后文。解释为什么受众应该花时间和注意力去点击你提供的链接。
- 可以把“链接式写作”看成更进一步的“过滤”。
- 将你找到的最优秀的媒体内容分享出来,你就能实现参与,这种方式既能满足自我又能利及他人。
内容策展
- 当你在网上发现并评价某些东西,然后分享、喜欢、赞、收藏或者贴标签的时候,你就进入了内容策展[1]的阶段,这是另一种让策展人和公众都能受益的参与技巧。
- 如果说我们活在一个由信息驱动行为的社会,那么我们得到的信息就是最重要的东西。而选择信息的人就拥有权力。
- 策展是一种参与形式。对知识的判断力、品味、深度、广度既是一种个人财产,也可以成为公共财产或者商品。
- “实时策展人的七大需求”:1.对集合的需求。2.对重新排序的需求。3.对分发信息的需求。4.对观点的需求。5.对更新的需求。6.对邀请参与的需求。7.对跟踪受众的需求。
- 优秀策展人的特质:
1.话题专家。这不仅需要详尽的知识,还需要对某个话题的强烈热情。
2.相关性。“这取决于对与话题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加上对所服务的受众的透彻理解。”
3.信任。“持续的相关性”可以带来信任。所以,在传播不良信息、毁掉公众对你的信任之前,你要再三考虑。
加标签
- 社会化书签让发现和策展成为可能。
- 社会化书签是庞大的知识公共财产,所有人都能够随意取用。
- 加标签不仅是参与的方式,它也为一种积聚和管理知识的全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 标签和搜索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比分类和狭隘定义更加契合这个世界。
- 当上百万人添加标签时,类别就出现了。事物实体可以很轻易通过多个分类储存和发现——这种组织方式叫做“大众分类”(folksonomy)。本质上,大众分类具有一定的优势。
- 贴标签和大众分类法的关键在于元数据的概念,即关于信息的信息。
名词解释:
[1]内容策展:亦可称作内容积酿,旨在帮助用户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筛选”出最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对用户最有价值、最值得阅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