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在《时间简史》的开头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作了一次天文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又如何围绕恒星集团公转。演讲结束之际,一个老妇人起立说道:“你讲的是一派胡言,实际上,世界就是驮在一只巨大乌龟上的平板。”科学家露出高傲的表情,答道:“那么乌龟站在什么上面呢?”“你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我们现在都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如此显而易见,老妇人关于宇宙的认识是如此的荒谬。但是凭什么我们就自以为知道得更好呢?我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里,是否有一天,也会变得像乌龟塔一样荒谬呢?
美国哲学家房龙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宽容》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无知的山谷里,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先知长老们继承着祖先的智慧,人们在山谷中过着平静的生活。人们从出生就被规定,不许走出过无知山谷,这是神的指示,也是祖先传下来的禁忌。有一天,一个勇敢的年轻人趁着夜色爬出了无知山谷。多年以后,他回到这里,告诉大家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无知山谷里的人们是多么的落后和愚昧。这不可容忍,而且规矩就是规矩,长老们处死了他。人们逐渐的淡忘了这件事,一切又归于平静。
如果故事就这样完结了,大家大概会感慨,这些无知的居民,这些自以为是的长老,让自己永远陷在自己的角落里出不来,让自己永远沉睡在自己的牢笼里,永远做一个套中人。可能也又人会感慨,其实这样简单纯净的生活也很好。不过房龙让这个故事有了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多年之后,村庄荒了,人们无奈走出了无知山谷,人们追循着拓荒者的脚步,过上了幸福无忧的生活。人们为拓荒者立起了石碑,表示对第一个反抗无知的人的尊敬。
我们看,无知是多么的可笑,老妇人的“乌龟理论”是多么的荒谬;无知又是多么的可悲,居民们无知,还不知道自己无知;无知又是多么的可怕,长老们自以为是,处死了伟大的拓荒者。一切的非智慧和非道德的根源,恐怕都有无知在作祟。看,不宽容的根源就在于恐惧,而恐惧的根源就在于无知。又或者,有时候你以为的宽容,其实只是你的无知导致的漠不关心。无知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求知的渴望,失去了童年的好奇。更可怕的是无知于无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无知还自以为是。巴金说:“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刚刚跟大家说了假宽容的根源在于无知,不宽容和根源在于恐惧与自以为是。再跟大家说一个例子。柏拉图在著名的《斐多篇》里描写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临刑前的风度和他的谈话,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一个人问苏格拉底,你害怕死亡吗?苏格拉底说:哲学家从不害怕死亡,甚至可以说一生都在向着死亡而努力。那些自以为勇敢的人,其实是希望死亡让自己解脱,这才是真正的恐惧,不是么?我们看,苏格拉底在直面死亡的时候,依然镇定自若,谈笑风生,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因为他的智慧让他知道这不可怕。恐惧的根源在于未知,而假勇敢的根源在于无知。列夫·托尔斯泰说:“真正的勇敢,是怕自己该怕的,不怕自己不该怕的。”说的多好!那些无知的人,无法分辨什么是该怕的,什么是不该怕的,因而“无知者无畏”,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怯懦。
看吧,一切美好的道德里,智慧都是它的根源;一切非道德中,无知都在作祟。可依然有人为无知者辩护,无知者无畏、无知是忠诚之母、无知是钦佩之母等等······法国诗人阿纳托说:“无知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存在无知,那么这个世界无可想象。”是啊,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如果你什么都知道,还有生存可以言说么?而且,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就越是无知。因为当你的空间越来越大的时候,你的空白也就越多。庄子说:”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既然无知是必然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打破它呢?蒙田说:”粗浅的无知出现在必要条件之前,而博学的无知则跟随在知识之后。“难怪我们说”大智若愚“。原来无知也是分层次的。你看牛顿,在他完成了自己的力学体系之后,他最终去研究神学了,因为他不知道“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一生求知的态度,这才成就一代大师。
弗洛伊德说:”无知就是无知,谁也没有权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东西。“无知的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无知的自由是混乱的因由,无知的忠诚是愚昧。我们都保持着无知的状态,用求知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可能会学到的更多。如果你认为你知道的够多了,或者你对你没思考过的东西就深信,很可能就是自以为是。塞·巴特勒说:”无知的最大特点是,虚荣、骄矜和傲慢。“这就跟偏向于自以为是了。不过,有一些人就是对自己知道的东西深信不疑,他们去思考、考量过自己的看法,甚至有时候不能被常人理解,但最后他们成功了,我们称这样的人”天才“或”先驱“,比如尼采、纳什,比如那个趁着夜色爬出无知山谷的年轻人。
那些真正坚持自我的人,有许多都是”非常人“,我们以常人的眼光看待,反而是自己自以为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开头这么写:”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坚持自我者本就坚持自我,不必刻意追求坚持自我;而自以为是者总是自以为是,还掩饰自己的自以为是,其实欲盖弥彰。庄子说:”定乎内外之分,而辨乎荣辱之境。“你是否能分清内外的分别,能辨的清荣辱呢?
我们都喜欢坚持自我有个性的人,我们都厌恶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但是我们反观自己的时候,自己所认为的,是无知的,还是有智慧的呢?李白说:”举世皆醉我独醒“,你呢?是不是”举世皆清你独迷“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遇到坚持己见的人,首先不要想着他是顽固的,甚至的不可理喻的。你想想,是他自以为是呢,还是你自己无知荒谬呢?稍微读些书,又不能读通透的人,最容易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我们南审读书人,最不希望读书把自己读的越来越狭隘,读书读通了,一定是越来越广阔的。虽然说”路径蹊者必狭,而狭者往往成其大“,但前提是,你是天才,而且对你所研究的专注不二,也许花一辈子的时间都思考不清楚。你是不是这样呢?
譬如说,我们大家都背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你想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么?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它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判断过么?如果没有,你却对此深信不疑,那么你就是自以为是,就像山谷里的长老一样,对口口相传的东西不加思辨。文科生常说(我也是文科生),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用不同的观点看问题。好像自己的一定是对的。但观点只是观点啊,观点不是真理,如果你对事情的判断被自己的观点左右,那么你的判断大多是自以为是的。你连真理是什么都没有想过,你凭什么觉得你坚信的是对的呢?这难道不是自以为是的么?我们说,学习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不知道自己知道,最后知道自己知道。走过这样的四个境界,可是第一步是最难走出来的。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还自以为是。
上次群里有个同学分享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这是读书人的自以为是。论语里,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你看禅宗六祖,从来没看过书,后来只看了一本《金刚经》,拥有的智慧可比我们大多了。《红楼梦》里曹雪芹就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些人虽然没有读过书,可比我这样的书呆子强的多。
跟大家讲讲我爷爷的例子。我的爷爷从来没有读过书,可是他就善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那时候生产队里的收成很差,是附近最差的,到年末的时候每个人只分摊到2毛钱一个公分,就是工作一天只赚2毛钱。大家把这个烂摊子交到我爷爷手上,他20岁做生产队长。那时候大家口口相传的,种一亩地需要40斤种子,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谁也没有想过这里面的原因和道理。我爷爷就想,一亩地这么多种子,是不利于收成的。他通过自己的实验,自己弄稻种,第一年就把40斤一亩减到了2斤一亩。生产队几百亩地,这一下节省了好几千斤的开支。年末的时候,收成反而更好,每个人分摊到1块2毛钱一个公分。大家想,自己知道的很多东西,是不是有很多就像这40斤一亩的规定一样呢?你从来没有想过到底是为什么,然后依着这个去做事,最后事倍功半,这就是自以为是。有许多没读过书的人,他们一直坚持着思考,可能比我们更有洞察力和直觉吧?
我们希望大家去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小知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倒还不错,但长此以往,最容易造成自以为是的弊病。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这才真正可悲。我们希望大家读书,为的是智慧,真正的智慧,能让你真正深信不疑的智慧。难怪西方哲学(philosophy)原义是”智慧“,哲学家是”智者“、”爱智者“。“佛“的本义也是”无量智慧“、”圆觉“。
我今天的讲话主要希望大家破除自以为是,如果你真的有经过你严密思考的,让你深信不疑的东西,千万不要因为我今天的讲话对它有所怀疑。我希望你坚持它,并努力研究它,让大家理解和接受真理。纳什对数学逻辑深信不疑,那些方程式,数字是否真的有它的意义呢?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在诺奖的演讲上,他这么说:” 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而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遍。在事业上我有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找到了最重要的人。这就是爱。“最后他发现,他所深信不疑的智慧,就是爱的智慧,你的呢?
突然想到,我也许也在自以为是的吹牛,也许我说的这些,恰恰是无知的荒谬的,凭什么我深信不疑的,就是正确的呢?欢迎大家的指正和批评,这对我将是无限的帮助,谢谢大家!
文:孙仁峰